光芒绽放,“四叶草”在上海吸引着世界的眼球。
精彩进博,当然少不了“光”。没有了稳定、可靠的电力系统,缺乏了应急、高效的保障手段,盛会也会打了“折扣”。
为了“四叶草”的璀璨,有着一群人默默地在背后付出。他们手握“神器”,用高度的责任心和意识,确保进博会的供电万无一失。
细致就是要做到极致
绕着“四叶草”,自己一共走了多少圈?对于青浦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二班班长张树欣来说,他真给不出一个答案。
“已经无法统计了。”张树欣想了又想,最终还是“放弃”了。
如此“暴走”,只为了反复确认“四叶草”周边的电力设施是否存在风险。尽管绝大多数的时候,张树欣和同事都是“无功而返”,但这种“无用功”让他很开心。
“进博会的电力保障,不容一丝一毫的差错。”作为四届进博会保电的“老兵”,张树欣深知自己身上责任之重,“细致,就是要把工作做到极致。”
这种细致,体现在了进博会保电的全过程中。据统计,国网上海电力先期对进博会保电涉及的重点场所、重要设备共完成6轮隐患排查和缺陷治理,累计巡查线路1495条次,总计9253公里,巡查变配电站875座次,治理缺陷隐患67处。
对巡视人员来说,进博会周边地面的电缆井盖,表面看起来“平平无奇”,实则“内含乾坤”。据了解,进博会的核心区域安装了数千只智能电缆井盖,这些井盖上的感知装置可以实时采集井下环境信息,如氧气、一氧化碳、甲烷、硫化物、液位、温湿度等,帮助运维人员实时掌控电缆通道的环境信息,一旦出现异常可提前进行预警。
而对于张树欣来说,这些井盖的安全与否都是运检人员巡视的对象。事实上,总会有一些意外发生。例如,一次巡视中就发现,有一个井盖高出了地面一公分。
“虽然只有一公分,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张树欣表示,如果来往车辆长期碾压,井盖受力不均,就可能造成损坏,所以必须予以整改。
“机器狗”“小坦克”静静待命
为了预防万一,国网上海电力在距离“四叶草”两公里的范围内,设置了一个“超豪华”的前线支援保障基地队。在这个6200平方米的基地内,汇集了共100人的抢修力量,以及多达41部特种车辆。
电力系统内最为高端的抢修车,全部汇集此处:发电车、照明车、卫星指挥车、装载带电作业机器人、绝缘斗臂车、作业架线车、高压试验车……涵盖了应急指挥、应急发电、带电作业、设备抢修等各类功能。
这里还有看上去很“萌”、实力却不可小觑的“机器狗”,专门针对电缆通道进行维修检测,“眼睛”还具备红外测温等功能。
“旁边这个‘小坦克’,也是一个神器。”张树欣指着一个迷彩色的机器人说道,“别看它样子不起眼,却具备水陆两栖井下作业的本事。”
据了解,进博会保电核心区10平方公里内就有电缆445公里,工井3659座,电缆井下作业频繁。
“电缆工井属于狭小空间,易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危害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且电缆工井内存水较深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每次下井作业前需花费大量时间抽水,影响作业效率。”张树欣表示,使用水陆两栖井下作业机器人,就能有效解决这两个问题。
据了解,这个“小坦克”体积小巧,配备照明装置,高清旋转摄像头以及有毒有害气体、红外热成像等综合探测设备,可以进行实时数据采集、显示和报警。操作人员在地面可全景拍摄电力工井内的电缆设备,同时检测井下的有害气体含量,提高电力工井下作业安全性。同时,鉴于其可在水上运行的特点,可减少井下抽水的作业环节,大幅提高作业效率。
“一旦出现问题,我们这里能立即收到指挥中心的预警,快速启动,快速到达,快速处理。”不过,张树欣笑着说道,“打心眼里,我们最希望的就是这些应急维修神器都派不上用场,这就说明运行稳定,没有任何故障出现。”
“天眼”全景智慧保障
据了解,今年在进博核心区和场馆保障方面,国网上海电力还按照“世界会客厅”保电标准,对电网侧全景智慧保电系统进行了4.0版升级,完成工单监控、地下站全景试点等功能提升。
在位于“四叶草”咫尺之遥的进博会供电保障前线指挥中心内,一块超大屏幕如同“天眼”一般,将进博会甚至全上海的电力“全身指标”实时呈现在此。
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数以万计的“神经系统”把信息汇集在这里,电力的“脉搏”跳动如何,一眼可知。对此,青浦供电公司运检部主任沈晓峰表示,这就是全景智慧保障的体现。
如今,随着数字孪生、“云上”保电平台、智能感知等技术手段的深入应用,场馆供电服务保障也越来越标准化、智能化、精细化。保电人员只需一台平板电脑,就能远程掌握核心场馆供电路径、主要设备在线监测,智能预警等信息,实现核心场馆设备的远程巡视和动态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