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活儿,都是细活儿。”国家会展中心会议中心的工作人员孙修明对记者说道。今年的第四届进博会在论坛上有了大体量地升级,有着“1+12”的配置,分论坛数量的大幅提升让孙修明和他的团队工作人员忙到不分白天黑夜。“每天要接300多个电话,微信几乎忙到没有时间看,我都会和对方说,有事一定电话。”在忙碌的背后,孙修明和团队正在解决一桩桩看似细小却棘手的难题。他告诉记者,团队的同事曾在凌晨三点,敲响了一家布料厂的大门,只为了一块色号准确的会议桌布。
通宵连轴转成常态
备一双平底鞋缓解酸痛
负责今年国展中心国家会议中心主会场区域论坛的吴燕今年是第二次参与进博会。去年由于疫情的关系,分论坛没有举办,而今年,“1+12”的配置让她的工作量瞬间翻了几倍。接受记者采访时,她正在准备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的会前准备工作。这场论坛有别于其他论坛的是,在会议前,相关与会领导要在4.2馆内的圆厅小会议室先行讨论。吴燕正带着会议的主办方工作人员进行换场路线的测试。
看到记者前来采访,她有些抱歉地说:“其实我们接待时候都应该穿高跟皮鞋的,我现在穿着平底的小白鞋,因为这几天脚实在受不了了。”吴燕说,每天超过8小时的站立时间加上2万多步的步行距离,让她的脚酸痛不已。“我们会议中心的地毯很软,高跟鞋踩上去吃不住力,一有点不注意,就可能崴到。”所以在正式会议开始前,她都会换上平底鞋,高跟的皮鞋则是随时放在会场里,方便跟换。
开幕后,论坛会议一场接着一场,团队的工作人员几乎没法休息。“我们要跟着每一个会议主办方的彩排,一般来说,彩排都会放在晚上,一个晚上三场彩排是常态了。第一场好了,撤了,我们不能撤,直到全部跟完为止。”吴燕说,团队里每一个人都会准备一把躺椅,累了能回办公室了,就睡一会,开幕到现在三天了,几乎天天如此。
不到最后一刻无法定心
他们在和时间赛跑
昨天下午三点开始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直到中午11点的时候,仍在等待进行一场全要素彩排。所谓的全要素彩排就是,全部礼仪人员到位,需要把会议的整个流程走一遍,包括签约、大屏幕播放影片等等环节。但11点15分时,吴燕他们仍在等待主办方的物料:70本签约本。吴燕也很焦急,但这个时候着急其实最没有用的,她只能关照团队把能做好的先全部做到位,让所有点位能走的流程全部走完。
而在会议室的另外一边,国家会展中心会议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孙修明也遇到了难题。今年来参与志愿者服务的东航乘务员们向他反映,原本定下的10位授牌的礼仪人员,每个人要拿3块铭牌,这铭牌又大又重,如果一人拿三块,很有可能出现现场不稳或者无法顺利交递给会议嘉宾的情况。离会议开始不到三个小时,他马上电话和东航志愿者服务团队的负责人进行沟通,尽可能地从其他岗位上抽派人手来解决现场的困难。孙告诉记者,“我们最后加了4位礼仪,但他们可能要在会议开始前才就位,流程需要身边的礼仪人员立刻和他们对接,不过好在东航的这些礼仪服务人员素质都非常高,他们在今年的表现非常出色,同样克服了非常大的困难。”
为了一块红色桌布
他们三点去敲门
从第一届进博会就开始服务保障论坛,孙修明已经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但时不时地他依然会遇到一些稀奇古怪的要求,交给他们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孙透露,在一次会议前的彩排中,主办方提出,他们签约用到的桌子不希望采用大众的绿色桌布。由于现场的签约台样式款式都基本统一,绿色桌布已经是一种标配。但在当天晚上的彩排中,会议主办方突然说,要用红色,而且现场提出了红色的色号需求,并对桌布的帷幔样式也做出了要求。而此时距离第二天会议举行已经不到八个小时。
那天晚上,为了最大可能满足会议主办方的要求,团队成员兵分几路,奔赴上海各个区的布料厂。随着一个个电话汇总而来,几乎没有还在营业的厂家。
“很幸运,我们同事找到了一家布料厂,原本厂门已经关掉了,她在凌晨三点多的时候,不停地敲着厂门,终于等来了老板。”那位老板也是一脸茫然,怎么那么晚了还有客户前来。当表面来意后,这位老板也颇为耐心地带工作人员寻找合适色号的布料和样式。
终于,在厂里的一种窗帘布上,工作人员找到了那个颜色,但库存毕竟是窗帘布,尺寸完全不对。“那一天真的是太凑巧了,我们去的那位工作人员精通缝纫,平时就会使用缝纫机。”厂里的工人早就下班了,老板也不会操作,我们的同事就亲自上阵,拿着那块窗帘布,脚踏缝纫机,连夜赶制了出来。
第二天的会议上,当这只红色帷幔的签约台出现在现场时,站在台下会议保障团队们心里都在默默感叹,而这场会议的主办方也给予了孙修明他们非常高的评价,他们对进博会的服务保障质量竖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