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时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精彩进博背后的精神密码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徐巍 发布时间:2021-11-12 16:51

摘要: 进博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年,它不仅是中国坚持开放的一张名片,也正成为上海职工弘扬和展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舞台。


超过48万人观展、连续第三年达成超过700亿元的意向成交额……带着举世瞩目的成绩,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精彩落幕。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周年之际,上海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在这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奋斗在服务保障工作一线的上海广大职工,正是他们甘于奉献、连续奋战、精益求精、创新实干,以主人翁和主力军的姿态,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确保了进博会期间重大活动顺利进行、疫情防控精准严密、场馆运行安全有序、市容环境整洁美丽、城市服务热情周到。作为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重要组成,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正是确保进博精彩成功的精神密码。


高效,是进博会成功举办的基础。


在今年进博会开展之前,国内疫情反复的消息时不时传来。为了让第四届进博会如期、安全举办,上海决定以高频次的核酸检测,为进博会的举办保驾护航!但这也给全市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几十万名的展商、观展者,每人每48小时就要提供一份核酸检测报告……这是一份对效率要求极高的“考卷”。


于是,遍布全市的37个医疗机构的核酸检测点24小时开动。在国展中心四叶草的P7停车场,一个由50个检测位、12小时运转、可日测2万人的核酸检测点拔地而起;10辆救护车随时待命,一旦集齐样本,就以最快速度送检……6小时出核酸检测报告的承诺,是医务工作者们拼出来的时间线。


高标准,是进博会保障战线上的新常态。


曾几何时,大型活动中“面包+矿泉水”是工作人员工作餐的固定配置。不过,在今年的进博会上,每天几万份的工作餐不仅内容丰富,热链更是确保了饭菜送到场馆的温度必须不低于60度。同样是防疫工作,每个夜晚四叶草里的每一个片区都根据度身定制的方案进行消毒,如何确保世界名画的安全、有人员活动的展区怎样调整喷洒浓度……达到了事无巨细的程度。


如此周到、细致的保障工作背后,是上海职工通过APEC峰会、世博会、亚信峰会等历次大型活动积累的经验;也是每每遇到重大活动,上海广大职工为创造新的佳绩勇于自我加压、自我“迭代升级”使然。


高水平,是进博保障的自觉追求。


国展中心内部、周边何以干净得可以席地而坐?多亏了新时代的环卫工与“科技”神器们合作开启24小时保洁模式。在距离场馆最近的酒店,参与服务的职工队伍中有曾经工作于世界顶级酒店的,也有服务过像伦敦奥运会这样世界级盛会的高素质人才。为了确保展期电力供应,精通人工智能、物联网和自动控制技术的电力职工,操控着“机器狗”、“天眼”等新式装备保驾护航……


正是因为这些拥有高学历、高技能、海外视野的一线职工,让进博会的保障工作能够对接甚至超过国际水准,迎来一片交口称赞。


面对几十万人的大客流,进博会的保障要落实到一度电、一滴水、每一次出行,都离不开劳动者极其负责细致的工作。在进博会的专用停车场,来自公交系统的“老法师”粗中有细,每天都要安排不同车辆进行多次走线,连地上的螺丝钉也不放过,心里想的就是怎么让公交车走得稳、走得顺。场馆里负责机电设备维保的物业团队,20多个人每天要巡检400多个机房,能轻轻松松占据朋友圈步数的榜首。


在上海职工优异表现的背后,还离不开市总工会联合相关委办局,开展的“凝心聚力进博会、建功立业创一流”立功竞赛活动。立功竞赛活动不仅起到了推动办会办展优质高效,提升服务保障质量水平,确保社会安全和谐稳定等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进博会的筹备和展览期间,整合工建工作资源,打造区域整合、一体运作、服务中心、服务群众的工会联合会机制平台,切实发挥工会组织在服务保障进博会中的重要作用。


“广大工作人员甘于奉献、连续奋战,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再次在全世界面前充分展现了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展示了上海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素质。”进博会闭幕后,在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的《致全市人民的感谢信》中,对上海职工的付出给予了首肯和极高的评价。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庄严承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如今,进博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年,它不仅是中国坚持开放的一张名片,也正成为上海职工弘扬和展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舞台。


广大职工在这三种精神的感召和引领下,勇于争先,敢于突破,善于发光,将进博会办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一面旗帜和世界经贸领域的一大盛会。假以时日,这三种精神的传承、发扬,将为广大职工在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提供不竭的动力。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劳动论坛|我国小学生每天劳动时间...

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需要更多关注...

美国劳动力市场回暖明显,自动化浪...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