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万高技能人才这样诞生!上海深化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纪实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1-11-24 16:24

摘要: 用技能提升来成就职工,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用高效的公共服务来保障职工,让人人都能安心于岗位。

风从海上来,扬帆正当时。


这种“风”,是“实干风”,它来自于上海近年来落实思想引领,多措并举努力建设一支现代化劳动者大军的积极行动。


早在2018年,上海就出台了《关于推进新时期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今年,本市再次发布《深化新时代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点行动方案(2021-2025)》,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的形象已日渐清晰。


数据显示,在多方面不断努力下,上海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已从2010年的25%左右提升至2020年底的35%。


这种“风”,是“暖心风”。产业工人队伍整体水平要得以提升,每一位基层职工都不能被忽视。


只有用技能提升来成就职工,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才能使得这股力量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成为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推进先进制造、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的核心。


116万高技能人才这样诞生!本市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尽快补齐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的短板,着力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素质。


记者从市人社部门了解到,近年来上海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初步形成了一支与产业发展需求基本适应、具有一定规模、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十三五”期间,本市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22.3万人次,核发各类技能评价证书140.1万本,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16万人。


体系发力促进技能成才


通过完善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职工只要想学,不愁没处“教手艺”。



例如,作为中国商飞的总装制造中心,上飞公司职工队伍中技能人员4100余人,约占职工总数的50%,其中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员1700余人,约占技能人员的41%。


在上飞,技能工种覆盖了大型民机总装与制造技术、航空零部件制造、维修改装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发应用五大专业领域,形成了以工匠大师、领军人才、劳模先进、技术能手等一批拔尖人才为引领的民机总装制造产业工人队伍。


据了解,企业为此建立了一整套培训体系,覆盖技能人才成长全过程。编制 900 余份岗位资质培训大纲,设置18大基础能力专业,开发122门岗位基础能力课程,选配227名技能岗位教员,形成一支以培训专员、培训联络员组成的培训工作团队。


不仅如此,上飞还建立起了12600平方米的技能人才实训厂房,培训内容涵盖结构装配、机械装配、电子电气系统装配、复材制造及装配、钣金加工等专业,共可容纳750人同时培训。


新型学徒制保证“活水”


一方面是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却面临招工人数不足。面对这样的“双重难题”,上海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企业新型学徒制。



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这就是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核心所在。简单说,单位招你入门,帮你培训,还给你介绍“老师傅”作为带教老师。


正是这种新型的模式,使得产业工人队伍“为有源头活水来”。截至2021年7月,上海已共支持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14665人。


早在2016年,上海申通地铁便率先在沪试点这一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截止至今年2月底,项目已累计开展36批次,培养人数1199人。


为保证师徒带教质量,集团公司均选派经验丰富的高级工及以上人员或班组长、副班组长作为学徒的师傅,方便知识、技能的传授,使学徒在经过培训后能够达到岗位的要求,并在二至三年项目完成后,能够达到对应专业技能等级(三级)的技能水平。


在江南造船集团,“企业新型学徒制”开设了船舶钳工、船舶电工、船舶电焊工、船舶管系工、船舶起重工、船体装配工等10个工种,技能培训分为理论培训、实操培训和师徒带教,培训期为1年,共800学时,迄今为止已培养了650人。


而在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两年来已陆续接收573名学生,其中部分在实习后返校继续学习,也有些留在了公司,如今在职的员工有148人,不少都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优秀技能人才。


企业为职工技能提升充电,政府也会给予补贴。记者了解到,根据市人社部门出台的规定,本市对新招用人员,培训达到初级工水平的每人每年补贴4000元,中级工每人每年补贴6000元,高级工每人每年补贴8000元,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等级认定激发职工认可


员工有“本事”,到底应该由谁来给他发证?


伴随着上海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企业、社会组织成了评价载体,可以为劳动者来认定并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而相关的激励和补贴政策,也让一线职工更愿意参与其中,来证明自我价值所在。



2019年时,上汽集团作为上海市首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单位,为下属一批员工颁发了汽车生产线操作工、汽车装调工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而今年公布的最新公告中,上汽集团又增加了车工、电工、模具工、钳工等工种。


“评价合格者由用人单位颁发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在国家技能人才评价信息服务平台查询,效用等同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其持有人对应享受同等待遇。”上汽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对于上汽的一线技术工人而言,颇有吸引力。


记者了解到,自2019年以来,上海市就开始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产业以及社会紧缺急需行业,特别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根据自愿申报、择优遴选的原则,鼓励并支持各类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调动企业积极性,不断满足企业职工技能评价的需求。


面临新一轮产业升级,技术工人队伍需要形成“蓄水池”,职业技能等级的用人单位自主评价是关键。只有获得单位认可,技能工人才会有收获感。


记者了解到,不只是上汽集团扩大了工种的认定面,在上海电气系统内,也根据所属企业实际职业等级认定需求,选取符合国家职业目录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开发工种,从职业工种、认定需求、大典标准三个维度进行盘点梳理,共筛选形成包括70个工种、近200个等级的认定开发目录,覆盖了上海电气所有生产制造型企业。


今年5月1日开始,为大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上海市劳动者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申领职业技能提升补贴。经该市人社部门备案的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或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按规定组织实施的经备案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项目都纳入补贴项目范围。


世界技能大赛成重要契机


“我的人生之路,真的是因为学技能而改变。”徐澳门如此说道。


这位职校学子,却凭着自己的技能,拿下了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如今,他已经是上汽通用整车制造工程部试制车间的一名技师,新的梦想在等待着这位年轻人的挑战。



明年即将在沪举办的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给上海带来了提升技能人才事业的重要契机。


参加世赛、举办世赛,对上海的意义究竟有多大?在专家眼中,这一重大机遇,对完善申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重技能人才、发展技能事业的良好环境会起到莫大的作用。


顶尖技能人才走出学校,走进工厂,在一线做创新;举办各类技能比武,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展青少年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和劳动技术教育,在他们心中埋下“技能梦想”的种子……在上海,围绕着世界技能大赛的举办过程中,“技能成就梦想”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举办上海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的根本目的,就是广泛宣扬‘一技之长、能动天下’的理念,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大力培养符合国际标准、贴近中国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市人社局局长赵永峰也表示,通过发挥世赛的溢出效应,将建立健全上海职业技能竞赛体系,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和激励广大劳动者热爱技能、学习技能、投身技能,努力把上海打造成中国的技能之都,成为中国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热土。


市人社部门表示,目前本市正持续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健全以世赛为引领、国赛为导向、市赛为主体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完善集训基地建设、选手培养选拔、专家团队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以赴做好世界技能大赛和国家技能大赛集训和参赛工作。


(本文照片为资料照片)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宝山区职业技能大比武“智能智造”...

劳动时评|员工上班“摸鱼”被罚值...

80年来,阿拉头势“哪能拗”?这...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