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国内一财经媒体在微博上发布了一项有7.7万网友参与的调查,其中,6.1万的网友处于单身状态,而其中3.8万网友虽然单身,但不打算脱单。无独有偶,根据国内一知名婚恋网站发布的《职场人爱情五观调研报告》显示,我国职场人中57.4%处于单身状态。这些数据背后似乎指向一个现象:职场人懒得脱单了。
观点一
不再需要通过“搭伙”来抵御风险
“职场人单身率越来越高的原因,首先当然是我们的婚恋观在逐渐发生变化。”有观点指出,“婚姻=幸福”的公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质疑。
央视财经的《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大数据2021年的最新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过去一年单身人群的幸福感(45.72%)已经略微超过已婚人群(45.70%)。
与父母长辈那个时代相比,年轻职场人更偏向于“对爱情的精神性需求”,追求恋爱中的幸福指数、精神契合度,而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匹配。有调查数据显示,有近七成单身青年认为如果一直没有遇到理想的对象则会继续等待,直到找到为止。
知乎答主@克里斯蒂娜酱发表的言论就引起了单身职场人士的共鸣:如果你自己一个人的时候都搞不定你自己,如果你单身的时候都不能把自己搞的美美的,让你自己过得开心,你觉得你能搞定一个家庭么?你觉得婚姻就会是你的避风港湾了么?
在年轻人看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人均收入提高、受教育与就业机会增加,让越来越多人具备了良好的经济独立性。年轻职场人也不再赞同,像过去一样通过“两个人搭伙过日子”来实现稳定的经济状况和抵御风险的观念。
观点二
单身更有完整精力投入工作
在选择单身的职场人士看来,在这个职场如战场激烈竞争环境下,单身虽然在逢年过节或许稍显寂寞,但在分秒必争的工作环境中,却能心无旁骛地拼在第一线。“加班、出差、培训、谈判,老板让我什么时候来,我就能什么时候来。请假?不存在的。”“五一、十一加班,随时可以叫我,毕竟三倍工资是真的香。”有职场人直言。
此外,有调查显示,职场人的婚恋状态或许与获得的收入也呈正相关。
美国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毕业的女性群体里,一直等到30多岁再结婚的女性比那些在20多岁就结婚的女性,每年能多赚1.8万美元(约为11.5万人民币)。另外,根据国金证券的《单身经济专题分析报告》表明,单身男性的月薪占比图中,28%处于10000—20000元,而32%的单身女性处于6000—10000元,月薪越高,越能够凭实力单身。
尽管从某些角度看,上述调查存在一定的逻辑陷阱。比如单身人士更愿意接受此类调查,或者更高收入者因为找不到心仪的另一半而“无奈”地更投入地工作。但是,结果还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一些越来越追求个人价值的年轻人来说,与其谈一个“劳神费事还费钱”的恋爱,事业提升、早日获得经济自由也许才是当务之急。
观点三
“996”、“007”造成脱单难
如果以上的两个观点,是年轻职场人主动选择不脱单的理由,那么被996、007工作制度支配的职场人没有时间谈恋爱,则是被迫选择的原因。
数据显示,在职场中,单身占比超五成(57.4%),恋爱未婚的职场人不到2成(18.9%),另有2成职场人(23.7%)已婚。就职场人的单身时长来看,他们的平均单身时长超24个月,更有近5成(49.8%)职场人单身3年以上。而与单身时长共同增加的还有职场人的加班时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2020年第二季度,我国企业就业人员每周平均工作时间长达46.8小时,相当于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7.8小时。“工作996、生病ICU”这个程序员们曾经抗议高喊的口号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年轻人的常态。
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对日常生活空间的挤压,让职场人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走出单身生活。因此有职场人认为,“感情需要培养,恋情需要双方有时间交往相处才能产生,没有时间怎么脱单呢?与其要花精力、心思平衡工作和感情生活,不如一开始就选择不脱单。”
观点四
丰富的城市服务更能带来身心的放松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等消费主义为年轻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忙碌的工作之余,职场人可以通过网络读书、看新闻,还可以追剧,和朋友游戏“开黑”,又或者健身、线下组织剧本杀、轰趴等。在年轻职场人看来,当城市服务逐渐取代了伴侣的各项功能之后,恋爱也不再是必需品。
在持有这一观点的职场人看来,互联网带给个人娱乐的选择更多,恋爱里的陪伴价值、情绪价值等很多可以在网络上获得替代品。
“娱乐活动的增多大大增强了单身职场人工作之余的幸福感。在结束了一整天高强度的工作后,许多人都想拥有一段个人自由时段来放松一下,相比较谈恋爱,将有限的下班时间和精力给娱乐,会来得更放松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