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以及慢性病人群增加,国家对康复医疗事业发展越加重视。但如今,我国康复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偏少,而社会对康复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两者之间矛盾凸显。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周燕芳建议加快康复治疗师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加强国家和社会层面对康复治疗师的职业认可,切实加大康复治疗师人才供给,匹配康复医疗快速发展需求。
现状:康复治疗师人才短缺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2020年全国康复医疗行业执业(含助理)医师数量为1.64万人,占整体执业(助理)医师规模的比重不到0.5%。同时,我国康复治疗师人才缺口大,《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将其列为急需紧缺人才。
因暂无康复治疗师人才相关数据的标准统计口径,依据专家调研,初步匡算我国现有康复治疗师约5万人。从人均水平来看,每10万人口康复治疗师为3.57人,与国际标准每10万人口康复治疗师50名有超过十倍的差距。
“并且,康复治疗师未录入国家职业大典,职业分类与认知模糊。”周燕芳说,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与康复技师构成了康复工作的核心,但现行的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仅有康复医师和康复技师,没有康复治疗师,即康复治疗师在国家层面的职业目录和分类均不明确。
“放眼国际,康复医学的职业分类体系构成已相对完善,属于康复治疗师类别细分领域的物理治疗师、听力和言语治疗师,与牙医、药剂师、营养师同属卫生保健专业人员,与全科医生、护理人员等为平行级别。日本对于康复治疗师的职业分类更为完善与细致,具体分为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按摩和手指按压治疗师、针灸治疗师、艾灸治疗师、柔道治疗师等。”周燕芳说。
问题:职业认同感低、晋升路径不通畅
周燕芳还指出,康复治疗师行业存在执业资格准入制度不明确,从业者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良莠不齐,晋升路径不畅等问题。
“康复治疗师缺少细致的专业职称系列,一方面掣肘了康复治疗师的职业发展,制约了专业人员的职业选择,降低了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另一方面我国正在建设康复大学、发展康复学科,预期未来将有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从事康复事业,没有国家职业认可的保障,则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学习和从事康复治疗相关专业,进一步加剧了康复治疗行业与市场之间的供需矛盾。”她表示。
建议:多渠道完善康复治疗师的职业体系建设
对此,她提出:将康复治疗师录入新版国家执业大典,完善康复治疗人员的职业分类。
“康复治疗师不同于治疗医学中的护士和技师,康复治疗学是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功能评定方法、治疗技能和规范的医学应用学科,是一个独立评估、独立开具非药物康复处方、独立给患者实施康复治疗的专门职业。”她说,随着2021年4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启动修订,建议加快将康复治疗师收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纳入国家执业分类统一框架。并且,将康复治疗师的职业分类与医师、护理人员、药学技术人员作为平行级别的小类,并可在细类上基于职业范围进一步明确执业类别,如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
同时,从国家层面建立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准入制度,推动康复服务体系规范建设。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快研究并逐步建立我国康复治疗人员的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实施执业注册,规范康复治疗人员职业行为,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一是康复治疗师的执业资格认证应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二是学历教育机构以执业制度为导向,增加高质量康复治疗人才供给。三是康复治疗师独立执业,助力康复治疗专业向纵深方向发展。在康复发达国家,康复治疗师拥有独立执业资质并具有的一定的非药物处方权。基于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康复治疗师独立执业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有康复需求的患者,大幅度提高患者的康复效率。”周燕芳表示。
在完善畅通康复治疗师职称晋升渠道方面,周燕芳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在建立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康复专业人才评价标准,体现康复工作特点,畅通康复治疗师职业晋升制度。一方面,确定康复治疗师的职业从属,形成职业认同感,提升社会地位,减少人才流失,以充分发挥其维护和服务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提升我国康复治疗师在康复事业国际交流上的话语权,有助于我国康复技术和康复理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进行专业输出和技术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