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上海启动了新一轮核酸筛查,要求居民非必要不出家门,原本热闹的小区变得安静了许多。或许,在不少人眼中,此时家门口的羊肠小道是否有人打扫?干湿垃圾还一如往常般分拣吗?这些问题好像变得不再重要起来。
可在虹康花苑(一期),却有这么几位保洁员坚持每天“打卡”。在不同时段里,你总有机会透过家中的窗户外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他们一起选择留在了小区,包揽下2000多位居民日常的垃圾收集、清洁打扫等工作,“就算大家只是偶尔站在自家阳台上,我也想让他们看到家门口都干干净净的,和以前一样。”
71个门栋垃圾3名保洁员逐一收集
4月3日下午4点刚过,记者透过厨房的窗户看见了楼下保洁员刘淑珍的身影。只见她一边走一边撕开手里尚未使用的垃圾袋,提前为接下来的工作做着准备。
很快,刘淑珍就将垃圾袋抖松,轻轻地摆放在了小区门栋的一侧,这里将成为这栋居民楼每天集中丢弃湿垃圾的指定点位。而在另一侧,则是干垃圾收集点,她也一样仔细地完成这些动作。
(保洁员正在收集垃圾)
记者所在的小区一共有71个门栋,2000多位居民。自从上海启动新一轮核酸筛查工作后,采取了非必要不出门的管理举措。如此一来,小区内原本定点投放垃圾的三个点位就被“前移”到了这71个门栋口。
居民先将垃圾按照干湿类分装放在这里,然后由保洁员们从每个楼栋口统一收集,再运至垃圾桶处装袋,最终由环卫部门收走清运。
(记者在门栋口遇到了保洁员)
出于人性化考虑,如今,小区垃圾收集时间从16时持续至19时,比之前的18时至20时扩大了范围。虹康花苑(一期)物业主管徐彤告诉记者,考虑到居民居家办公、生活后,做饭和用餐的时间都会有所调整,所以收集垃圾的时间也相应进行了改变。
对于居民来说,这无疑是方便的。但对于保洁员而言,工作量陡增。
趁着下楼倒垃圾,记者仔细观察了刘淑珍的忙碌程度。在记者视线可见的范围内,共有6个门栋,每一个门栋处她都会弯下腰,把垃圾袋收紧,再环顾四周,确认没有其余垃圾散落在外。
我和小区“同龄”,这里也是我的家
今年59岁的刘淑珍其实和小区“同龄”,原来,从小区建成使用至今,她就一直在这里工作,迄今已有20余年。
这里的每一个门栋,刘淑珍都走过无数遍,每一棵树她都看着它们种下、长大。她对小区的感情,比别人要深得多。“不瞒你说,我早就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了。”刘淑珍坦言,“每天在小区里忙碌,这里很多居民都像家人一样熟悉。”
(每天,刘淑珍都要重复这些动作)
不久前,小区刚刚经历过三轮“48小时”封控筛查,刘淑珍就选择和另外两位同事黄秀勇、杨定琴一起留在这里坚守。
这一次,上海启动新一轮核酸筛查,三人二话不说,还是选择了留下。“我们每天就在车库里打个地铺,克服一下。”55岁的黄秀勇是三位保洁员里唯一的男同志,所以,在每天的垃圾收集时,他也主动扛下一些重体力活。
(黄秀勇主动扛下体力活)
“既然暂时回不了自己家,那就在这个‘家’安安心心地工作。”乐观的黄秀勇一直这样鼓励大家,“我们徐主管可好了,知道我们辛苦了,还给我们烧红烧肉吃。”
知道他们不能回家,不少居民还主动拿出了家里的被子、羊毛毯,让他们晚上能睡得舒服些、安心些。“我们有时在楼下忙,居民在厨房或者阳台看到了,还会跟我们喊话。”说起这些被认可的温馨细节,黄秀勇很是满足。
居民爱太阳,可垃圾最怕“晒”
“本来我们有5个保洁员,因为疫情原因有些也封控在了自己的宿舍小区内。”徐彤坦言,人员减半后,工作压力可想而知。如此一来,71个门栋的垃圾收集清理工作无一例外都压在了刘淑珍三人身上。
(徐彤正在接听居民电话)
连日来,天气晴朗,居民们可以在家晒衣服晒被子,可垃圾却是经不起“晒”的,所以,收集速度必须加快。
(垃圾收集必须迅速有效)
从下午3点多开始,刘淑珍三人就马不停蹄起来。“我们差不多隔一个半小时,会先收集一次。”刘淑珍告诉记者,“天气热,怕湿垃圾堆放在楼道口有气味。”
就这样,摆放垃圾袋、收集垃圾、破袋装桶……每一天的垃圾收集,三人都要忙到晚上8点半以后才能松口气。
阳台远眺,小区整洁依旧
“现在绿叶菜精贵,大家的湿垃圾反而少了。”黄秀勇总结了这几天的工作变化后直言,但生活方面的干垃圾还是增加了一些,“以前一般是七八桶,现在差不多都要十一二桶了。”
在物业主管徐彤的手机里有这么一张照片:夕阳西下,保洁员刘淑珍和黄秀勇、杨定琴组成的“三人小分队”在小区里推着车逐一收集每个门栋口的垃圾袋。阳光从居民楼阳台的玻璃窗上折射而出,光芒耀眼。他们,成为了画面里最美的身影。
(夕阳下最美的身影)
其实,为小区默默坚守的普通人有很多。因为人手紧张,小区保安也缩减到了6人,但大家还是会见缝插针地前来帮忙。比如,帮着保洁员一起为垃圾装桶、负责在公共区域消杀、分发物资等等,力所能及地为小区做些事情。
(保安队员化身消杀“大白”)
队长薛光杰在小区巡逻之余,就当起了义务“闪送员”,“一些居民订的牛奶、生鲜快递,我就抓紧给他们送到楼下。”他直言,这也是帮志愿者减轻一些工作负担。
(见缝插针为居民送快递)
如今,小区里的居民虽然足不出户,但大家在阳台上远眺的机会比平时多了不少。每天起床后,拉开窗帘、打开窗户,放眼望去,依然能够看见家门口、楼门口干干净净的,小区里整洁依旧,生活如昨。刘淑珍说,这就是他们留下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