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眼下正是一年中最热的中伏。泡在水里,玩个痛快,是很多市民的消暑选择之一。在奉贤区碧海金沙海滨浴场,即便是烈日当头,依然有数千泳客嬉戏玩耍。
泳客游玩的同时,高高的救生塔上,遍布浴场四周的高脚椅上,一群守护者不停环视,一个个晒得皮肤黝黑。他们就是海滨浴场的救生员,以专业知识和汗水付出,确保大家玩得开心、安心。日前,劳动报记者拜碧海金沙游泳救生组组长黄七弟为师,直击他们在高温下的执着与坚守。
救生塔上有“三件套”
0.99秒的示警短哨
53岁的黄七弟是碧海金沙游泳救生组组长,老家横沙岛的他,自小水性就好,从事游泳救生工作已经整整23年。
接近90度的陡峻长梯,黄七弟爬得飞快,瞬间就登上了十多米高的救生塔,只留下有些慌张的记者徒弟慢慢攀爬。梯子尽头,就是黄七弟的工作间。不到四平方米的瞭望台上,一张桌子摆着扩音设备、话筒、水杯、一副望远镜和几片散落的饼干。
泳客在250米长、80米宽的游泳区域嬉水玩闹,救生塔可以纵观全局,黄七弟工作时就站在这里,时不时拿起话筒,用沙哑而又浑厚的嗓音,播放宣传安全须知、劝阻泳客危险行为。
“最右边撑阳伞的女士,请把你的阳伞收起来,以免碰到其他客人。”黄七弟有一双视力1.5的眼睛,很多时候不需要望远镜,就把远处看得清清楚楚,“刚才那个距离,大概是85米,浴场最边上距离这里超过100米,我一样看得清楚。”
话筒、望远镜和哨子,就是黄七弟工作的“三件套”。“小朋友,不要在水里打闹。”对于救生塔周边区域的情况,除了用话筒提醒,黄七弟拿起挂在脖子上的哨子,短促地吹了两声。
“师傅,救生员脖子上都挂了哨子,我在岗位上,什么时候吹哨?”对于记者抛出的问题,黄七弟连忙摆手,“这不是想吹就吹,吹哨一般是0.99秒的短哨,也就是不超过1秒,起到提醒、警示的作用。”
老人和孩子需要多观察
270度环视,每分钟扫视3-4次
受今年疫情和高温天数偏多的影响,碧海金沙海滨浴场尚未达到旺季。即便如此,记者采访当天,到中午时分,入场人数已经超过3000人。
“这几天太热了,躲开最炎热的正午,在稍凉快些的时段游泳,傍晚太阳落山,泳客还是挺多。前几个周末,多的时候也超过1万人。”黄七弟说。
救生塔下方,20名身穿白衣橙裤的救生员形成前中后三排的队列,分散在各自岗位上。“经验丰富的救生员在人群相对密集的区域,有些暑假兼职的大学生,缺乏相关经验,就安排在人群相对较少的地方。”黄七弟解释。
海滨浴场外围,摩托艇、帆板、桨板等设施,也有不少市民游玩。“师傅,那些地方需要我们保护吗?”“不需要,”黄七弟回答,救生员的区域就在海滨浴场,“玩那些设施的泳客都会穿上救生衣,就算落水,也会浮起来,安全还是有一定保障。”
“师傅,我坐在高脚椅上巡视,应该重点注意观察哪些人群?”黄七弟以丰富经验耐心指导,老人、孩子最危险,需要重点巡视,还有小朋友携带的水枪等装备,也需要注意,不要打到自己或者其他人,“这几天,天气这么热,也要提醒大家,不要在水里浸泡时间太久,避免头部中暑,而身体却散热太快。”
另外,一些落单者、水性不佳者以及可能正在发病的患者,都需要救生员及时观察。通过他这样的“老法师”传帮带,这里的年轻救生员大多也具备这一能力,警觉地环视四周,处置各种险情,随时准备开展救援。
“我们对救生员的要求是270度环视。也就是说除了背后,你的前面、左边、右边,都是你的职责范围,哪些人需要重点注意,必须锁定目标。”黄七弟说,救生员坐在高脚椅上,每分钟要扫3-4遍。
一个夏天晒掉两层皮
换班后倒下就能睡着
黄七弟介绍,碧海金沙的海滨浴场有20个救生员点位,为了保险起见,配备了44名救生员,2小时换一班,保证沙滩上同时有20名救生员,从上午9点工作到晚上9点,一人要工作6个小时。
“这不是坐在那里做做样子,或者说是‘吓唬’泳客,而是要全神贯注,不能有丝毫走神。包括我们换岗时候也是一样,换岗下来的救生员眼睛必须盯着水面,并对交接的救生员介绍应该重点关注的人员。”黄七弟说,救生员上岗的时候,绝对不可以带手机,“包括下来休息的时候也一样,2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不能玩手机。到了晚上,整天工作结束了,那你玩一会儿,和家人视频聊聊天都可以。”
2小时一班的上岗时间,救生员普遍只带一瓶水,即便是口渴,也不敢多喝水,防止中途上厕所。“每天早晨,我会额外再强调一遍要求。上岗之前,要求他们必须把杂事处理完,换岗下来休息也不要胡乱吃东西,防止吃出毛病。”黄七弟说,一个人吃出毛病不要紧,但一旦有救生员离开,岗位就空了出来,“他负责的那片区域,谁来盯着?”
这几天遇到罕见高温,即便是像他这样的“老师傅”也有些吃不消,但越是高温他们越不敢懈怠,就是生怕有泳客因为中暑发生危险。“很多人觉得,我们是体力劳动,实际上,我们是脑力劳动,精神高度集中。所以,现在换岗下来休息的时候,已经不再需要我来强调,或者说强制大家午睡,到了下午和晚上时间段,大家躺下来就能睡着。”
站在沙滩,采访近5个小时的时间,记者只感觉浑身发烫。而等到第二天早晨洗漱之时,才感觉额头和脖子一阵阵生疼。今年的碧海金沙7月初开放,到现在只有20多天时间,但救生员已经晒得一个个皮肤黝黑。“我们已经晒掉了一层皮,一般来说,一个夏天要晒掉两层皮。”黄七弟说。
同样来自横沙岛的曹关富是其中最黑的一位,脚脖处更是晒得裂开了口子。“也没什么药可以抹,习惯了。”曹关富说,一般来说,夏季的救生工作结束后一个多月,穿上长裤保养一段时间,皮肤才会稍微好转,“泳客玩一天的话,当时没感觉,到了晚上就会感觉到疼。大家到户外泳池游泳,一定要做好防晒工作。”
黄金救援时间只有4分钟
每周至少三次晨练
相比于完全暴露的老救生员,年轻救生员和暑期兼职的大学生救生员则比较讲究,一般会配置太阳晒、防晒面罩、臂套和腿套。45岁的郭建军是碧海金沙海滨浴场的救生组副组长,老家河南信阳,也已经从事游泳救生工作近20年。“现在救生员工作还算是好的,有遮阳伞、高脚椅。碧海金山、金山城市沙滩包括浙江的海滨浴场,我也去干过,以前没有这么设施,我们就撑着伞,在水里站两个小时,很苦。”
和室内游泳池不同,海滨浴场因为有泥沙,看不到水底情况,而且海水对溺水者的伤害很大,通常溺水的黄金救援时间在3到5分钟左右,而在海水中时间更短,因此救援难度很大,一般不能超过4分钟。
黄七弟介绍,一旦感觉泳客有些异常,一般是先抛游泳圈,确保泳客可以抓住,“抛圈的距离和力量都有讲究,距离要与泳客刚刚好,让他可以刚好抓到。太远不行,太近则有可能砸到泳客。”
(记者拜黄七弟为师,学习救生知识)
但为了防止意外,所有海浪救生员都经过严格的急救训练,从发现险情到下水救人只需十几秒,接着各岗位就会按照预案分工合作,将溺水者送上快艇,接力背到医务室,对溺水者进行心肺复苏、脑部冰敷、降低血液盐浓度等急救,同时联系120救护车。“这么多年,我在金山的时候遇到过一次险情,12岁的小姑娘遇险,救上来之后,她已经没有呼吸,只有心跳,我们一边做心肺复苏,一边拿过来AED,还联系了医生,总算把她给救了过来。”黄七弟说。
黄七弟介绍,游泳救生员考试的实际操作部分一共分为3项,分别是20米潜泳、25米速度游和CPR(心肺复苏)和一定的理论培训。25米速度游方面,男子救生员的达标标准是20秒,女子是22秒,没有泳姿限制。当然,实际操作过程中,还会有水中赴救的拖带和岸上解脱。上岸之后,则是CPR(心肺复苏)。为了确保大家的体能和及时反应能力,黄七弟和郭建军会在每周安排救生员进行至少的3次早操、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考核。
据了解,救生员的工资并不算高,海滨浴场救生员更是个季节性工作,一般也就工作3个月。有些救生员会在淡季转去室内游泳馆工作,有些则会寻找其他工作,郭建军平时就在化工区从事检修工作。
工作虽然很辛苦,也很枯燥,但黄七弟说,自己和同事们喜欢这份工作,只要站在岗位上,就一定会把工作做好,“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去工作,确保泳客能够安心、舒心地游泳,高高兴兴回家,不要出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