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禁止对新冠康复者进行就业歧视!近日来,申城政府相关部门接连出台政策文件,“三令五申”要求企业应该按照法律法规相关要求,一视同仁地对待新冠阳性康复者,不能给他们的就业路上“添堵”。
那么,这些规定究竟是否改善了职场上的这些违规现象,新冠阳性康复者的求职是否又变得顺畅起来呢?
为此,本报记者来到了本市最大的浦东新区金桥劳务中介市场一探究竟。虽然总体情况相比此前确实有所好转,大部分劳务中介已经“改口”。但令人遗憾地是,少数中介“阳奉阴违”的现象依然存在。在他们口中,你依然可以听到“阳过的,不要”这一刺痛人心的话语。
多数劳务中介态度有所改观
近日,记者以求职者的身份来到位于浦东新区的金桥劳务中介市场进行实地探访,8家中介公司中有5家表示,求职者即便“阳”过也能找到工作,但他们往往也同时委婉告知,求职者不要主动提及自己曾经“阳”过的事实,最好在工厂问起时也尽力隐瞒;另有两家中介则明确表示,大多数企业有办法获知求职者是否“阳”过,不会招收“阳”过的求职者;剩余的一家中介则没有给出正面回应。
“自从上个礼拜你看,(招工)信息编辑的完全不一样了,以前‘阳’过的不要,但现在信息上面不写这一条了,也不问……”一家名为“上海永捷企业”的劳务中介如此说道。
记者走访发现,对于是否招录“阳”过的求职者,劳务中介的态度有了明显改善。
当记者提及,曾经“阳”过的求职者现在是否可以找到工作时,一家名为“徽鹏职业介绍中心”的中介给出肯定答复,“没事的,现在上海不允许歧视(曾经)阳性的就业者,进过方舱也没事,都可以正常找工作”。
该中介表示,现在求职者打开“随申办”已经查不到之前的阳性记录了,只要求职者现在的核酸结果是阴性就可以入职。
“善意”提醒不要主动提及
不过,当记者再次返回这家中介,希望进一步确认进过方舱是否影响找工作时,对方的态度又有些迟疑,在反问一句“进过方舱?”后,便陷入短暂沉默,随后的回答是“现在都讲不影响,但面试时对方问起来的时候,你不能说”。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不少中介虽然答复“阳”过不影响就业,却不忘一再提示求职者,不要主动透露自己曾经“阳”过的现象非常普遍。
一家挂牌为“上海永捷企业”的劳务中介告诉记者,现在工厂不被允许询问求职者是否“阳”过,但是“如果你主动去问人家‘阳’过的要不要,比方说现在打个电话给(工厂)人事问‘阳’过的要不要,人家肯定会回答你不要”。
该中介对此的解释是,万一“阳”过的人为工厂带来风险,人事在明知求职者曾经“阳”过的情况下还将对方招进来,就可能会承担相关责任,“大家互相不知道的情况下,可以进来”。
另一家挂牌为“上海靳名企业”的劳务中介则反复叮嘱记者,进厂后不要透露自己曾经“阳”过,“它问是人家的权利,你回答也是你的权利”。
另外,也有些中介在是否招用新冠康复者时态度非常暧昧。
上海诚实劳务的中介就表示,现在工厂“基本上都不查了”,只有个别工厂还会查。但在记者进一步询问都有哪些工厂可能会查之后,其却绕开了话题,只说“阳”过的求职者“限制条件比较多”,却不肯回答究竟是什么限制条件。
“关上大门”者依然存在
走访中,还是有中介明确表示,目前依然有工厂明确拒绝曾患阳性的求职者。
“‘阳’过是吧?‘阳’过不要。”上海玉邦职业介绍所的一位中介如此说道。
该中介表示,工厂面试的时候不会直接承认不招曾经“阳”过的职工,但会找其他原因告诉求职者没通过。据其透露,碍于目前不能歧视“阳”过的人的规定,所以部分工厂不会直说,转而在面试时设限。
“可能十人同时面试,没有‘阳’过的九人都能通过,但曾经‘阳’过的那个人就通过不了。”这位中介告诉记者。前几天有一个求职者经她介绍去面试驾驶员,除他以外所有人都通过了面试,她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得知,这位求职者曾到方舱医院做过志愿者,“只要进过方舱就能查到记录,身份证一输就查到了”。
这家中介表示,目前其手头只有夏普和日立两家工厂愿意招收“阳”过的求职者,但这两家厂当天都没招人计划。
除此之外,一家名为“滨华劳务”的中介也明确表示,“阳”过的都不要,厂里面现在都能查。
“他们会明确和你们说不要招‘阳’过的吗?”面对记者的询问,中介给予了肯定的答复,“那肯定会说呀”。
“万一阳了,整个厂都要封起来,一天几十万就没了。”该中介表示,现在工厂进门十分严格,要查48小时核酸,还要查之前的记录,虽然“随申办”已经不显示了,但是“一扫身份证就出来了”,“人家会查的,人家知道怎么查,现在去过方舱的都不要,更不要说‘阳’(过)了”。
记者了解到,尽管“随申办”的核酸记录查询出现了调整,目前只能查询7月的数据。但是,的确仍有企业可以通过非常规途径查询到新冠康复者的个人信息。
例如一些企业会要求查看求职者的“解除隔离医学证明”,从而印证其是否被感染;此外,在检测核酸时,新冠患者的“码”与常人不同,而且会被要求单人单管。
记者得知,个别大型企业利用内设核酸亭、采样站等便利,通过核酸检测,就可以直接或间接获取求职者的个人信息,从而实现“一刷身份证,什么都知道”。
在记者加入这位中介提供的求职信息群后,看到中介于7月26日上午最新发布的招聘通知中,在一家工厂的招聘信息中明确标注“确诊过阳性和进过方舱医院的不要”的条件,并在其后写道,“疫情期间,望理解”。
此外,在这位中介当天朋友圈发布的招工信息中,也提及两家工厂“疫情期间未感染阳性”“去过方舱的不要报名”的招工条件。
彻底除障还需多方合力
尽管政府职能部门迅速发声,尽管相关核酸记录的查询时限进行了更改,但值得深思的是,为何在基层劳务中介市场,“恐阳”依然存在?
有法律界人士指出,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执法难与取证难,虽然对于求职者个人而言,劳务中介往往“明确表态”,但是一旦执法部门上门调查,中介马上三缄其言,拒不承认。
而另一个关键在于,企业招聘掌握着“主动权”,在得知求职者“阳”后,其往往可以通过其它理由拒绝,从而规避了法律风险。
为此,法律界人士也呼吁,职能部门要加大处罚力度,要公开公示典型案例,起到社会警示作用;此外,司法、人社、工会、市场监督等部门,要对在劳动力市场上遇到相关歧视行为的新冠康复者提供及时的劳动仲裁和相关的法律援助,形成合力才能予以改观。
(实习生张旻奕亦对本文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