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话题|公司招人称不要工资用爱发电,引网友集体吐槽,企业该如何向员工谈情怀?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宁 发布时间:2022-08-13 16:33

摘要: 近日,一则招聘启示上了热搜。

近日,秦皇岛求职者陶女士在BOSS直聘上看到,一室内游艺馆的招聘信息中写道:“不要工资,用爱发电(此条100%录用)”、“没有世俗的欲望,就是用爱发电(百分百录用,直接来)”。此条招聘信息曝光后立马上了热搜。这一“奇葩”的招聘启示引发了一个话题:企业该不该与员工谈情怀?该怎么谈?


观点一

与员工谈感情,可增加工作积极性


“职场中,还真的不是给钱就可以的。”有创业公司负责人这样说道。工作是为了赚钱不假,但是只谈钱,工作真的未必能做好。因为员工与同事之间,与领导之间,如果没有合理的沟通,那么工作对接也就难以有效展开,工作也就没有了效率。


其实,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员工之间良好关系的维系,是高效完成工作的重要保障。这种沟通,是只给钱实现不了的。通过与员工的沟通,可以让领导者及时知道员工所面临的困难以及必要的需求,可以发现公司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在管理中及时做出改变,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出现。


他认为,与员工谈感情,可以增加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对于公司的归属感,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对于公司的发展和创新,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所以,想要员工高效工作,为公司创造更多的效益和价值,钱或感情缺一不可,需要在给员工足够的工资、奖金的基础上,在增加感情攻势,两者结合,才能促进公司高效运作和进步。


观点二

情怀需要有,但不应脱离实际


很多人在职场上总是将利益和感情分不清楚,他们总是在该谈利益的时候谈感情,而在该谈感情的时候谈利益。他们这样做就会造成在职场上该得的利益得不到,本来好好的感情却由于他的一些行为而导致感情破裂。


“如果职场中人连温饱都解决不了,连孩子上学钱都凑不齐时,领导再同职场人谈情怀讲奉献。一方面明显不近人情,根本不了解职工的苦与痛;另一方面纯粹对牛弹琴,没有吃饱饭的员工,还高谈什么理想。”有网友留言,老板总以虚假的情怀来激励职场员工,实际上就是精神折磨。不了解职工的真实诉求,老板没有尽到职责。而不从实际出发解决职工的根本问题,属于完全虚无缥缈的幻想主义,可以说“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可以说,在职场上,利益和感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企业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要分清主次,更不能脱离员工的现实需求。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企业要针对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只有这样,企业与员工双方在职场上才能实现互赢。


观点三

在谈“感情”之前,必须现有财力作为铺垫”


有观点认为,很多企业,总喜欢强调“把公司当作家一样,把同事当作家人”。但是这样的理念,其实是很难得到新一代职场人的认可的,尤其是90后、00后,他们更为洒脱、个性,也更现实主义。


当然,现实不是一个贬义词。相反,现实一点,才能帮助公司活得更好一点。那么,如何深化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呢?虽然关系是精神层面的联结,但是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薪酬设计。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也给员工讲情怀,讲奋斗,但讲这些之前,他先谈钱。他说:“少谈情怀多给钱,谈钱是对员工最好的尊重。”


为了分好钱,华为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与员工共同分享公司的发展成果。赞同这一观点的人认为,谈一点钱的事,才能皆大欢喜。从薪酬设计角度考虑,企业跟员工是共同体关系,具体来说是“价值共同体”。企业敢与员工谈钱分钱,不仅能留住众多优秀人才,还能“养”出最有拼搏精神的团队,同时也稳住了团队。


观点四

要以共同利益去追求情义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从表面上来看,老板和员工是雇佣关系,这个不假。但是往深了讲,老板和员工是互补和共生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工资可以帮你暂时留住人,却不能一直留住人。因此,企业与员工谈情怀仍有必要。


不过,这一观点也指出,不要以情义去追求共同利益,而要以共同利益去追求情义。只有企业和员工的价值观相近,才有相互融合的基础,进而才更容易相互认同。


首先,一定是要建立一套有激励的薪酬制度。不过同样重要的,还有积极的工作氛围,有职场规划师指出,这是形成企业共享价值观的基础。如果没有,员工之间就无法进行充分的沟通,也难以建立信任,使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产生障碍,不利于共享价值观的形成。


实践证明,良好健康积极的工作氛围是一种强力“粘合剂”,可以使员工在不一定轻松但肯定愉快的环境中工作,使团队成员彼此相互信任和合作。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往往是内心深处相信公司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如果员工对公司的发展规划不了解,甚至认为市场如此竞争激烈,公司完全没有发展的想法,就不可能有忠诚。


因此,上述观点认为,企业要让情怀“落地”,首先是要踏踏实实把企业经营先做好;其次,要建立一套有激励的薪酬制度;最后,才是画未来的“大饼”。这样,员工才会相信你,跟着你,未来还有“大饼”吃。


90后观点

企业与员工应实现双向奔赴


今年伴随着疫情反复,接踵而至的就是企业裁员。这也让职场人重新思考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站在企业本位,究竟需要员工具备哪些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站在员工自身,什么样的企业才是栖身的“良木”?在笔者看来,就像恋人们总强调“双向奔赴”,员工与企业双向选择才是关键所在。


比如,吸纳大量残疾人就业,称他们为“自强员工”的白象食品,在疫情期间一“面”难求;2020年疫情期间坚决不裁员、不减薪的快餐品牌老乡鸡……当人文关怀与利润实现微妙平衡,身处这样的企业,自然会有强烈的认同感。特别是90后、00后,出生于互联网时代,资源极度丰富,他们的知识面更广;另外,普遍家庭条件较好,对于个性和话语权的要求更高。了解并尊重他们的个性,给予参与感和话语权,提供合适的渠道和资源让他们发展,年轻人很快会成为企业的生力军。


笔者认为,在充满不确定性且发展迅速的时代,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更像共存的关系,共存的基础是双方价值认同以及利益的平衡。同时我们也号召企业,更加注重和关注与年轻职场人的沟通,实现双向奔赴、彼此成就。


70后观点

实实在在的发展,最能打动员工


就在不久前,小米雷军“卖”了一次情怀。讲述了自己创业过程中的艰辛,当然,主要目的还是为自家新产品“带货”。


有财经分析人士认为,小米当下正处于低谷期 ,传统手机产品遇到瓶颈、造车起色不大。所以,雷军公开“卖”情怀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激励团队的斗志。


无论是用“为爱发电”来企图招人的企业,还是创始人情怀演讲,把打感情牌作为企业的一项人力资源策略,总有两面性。不喜欢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样的企业,有些“虚头巴脑”。


其实,要想给员工描绘一张美好的发展蓝图,最好的办法就是企业一步一个脚印,让员工看到实实在在的发展。这样,即便企业即便遇到什么问题、希望员工共同进退的时候,也不会让人觉得这是在“画饼充饥”。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职来职去|考研还是工作?最关键的...

职场话题|爱好打游戏,就能从事电...

职来职去|宽容自由的工作环境,Z...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