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压”经济造就新业态,瑞典小哥、外企高管转型专业“解压师”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叶赟 发布时间:2022-08-17 16:46

摘要: 全球疫情的蔓延,对于现代人心理健康造成的危害巨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试图通过各种方法排解压力,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在数字经济供需匹配的推动下,“解压”造就了一个新业态,“解压师”这一新职业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周末,住在上海的陈学斌,走进了黄浦区大沽路的一家漂浮中心。一进门,前台的外国高大个热情地走过来,用中文给陈学斌介绍漂浮的注意事项。小哥还问他今天心情如何,想不想听着音乐漂浮,以及想听哪种音乐。


这位外国高大个,叫Andreas Martin,来自瑞典,现在是一名漂浮解压师。2015年,Andreas和他的弟弟Theo,在上海开了一家民间漂浮中心,给人们提供深度、快速解压的新选择。


尔后,陈学斌被带到安静的漂浮室,开始零重力解压漂浮体验。每一个漂浮舱里的水深只有25公分,却含有450公斤的镁盐,使200多斤的陈学斌也能轻松浮在水面上。平静的水面切断了几乎所有的外界干扰与刺激,使陈学斌处于一种深度的平静、放松状态。


在前台,Andreas时刻关注着桌上的控制板,将漂浮室里的温度调整至人体最舒服的程度。60分钟的漂浮体验结束后,他又给漂浮舱过滤、加温、换毛巾、消毒,还不忘跟顾客聊天交流漂浮体验与感受。


“定期漂浮,在国外已经是非常普遍的解压生活方式了。”Andreas介绍说。漂浮起源于20世纪50~70年代的欧美地区,近10年在亚洲迅速普及。


李艳是一位拥有5年从业经验的声音“解压师”。此前,她曾经是一家北欧企业的高管,有稳定的收入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在亲人的意外离世、产后抑郁、内心梦想与现实工作的冲突等多重压力下,她辞去了原来的工作,正式转变为一名专业解压师。经过4年的学习与实践后,2021年9月,她在北京朝阳区的一个写字楼里开了自己的工作室。“最初的顾客群体以声疗爱好者为主,疫情之后,店里的消费人群明显丰富了,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大学生、企业高管等非爱好者群体到店体验。”


全球疫情的蔓延,对于现代人心理健康造成的危害巨大。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世界精神卫生报告》,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患病率增加了25%。


群体性焦虑的趋势背后,是急速增长的解压、减压服务需求。据零售平台美团的数据,2021年,“解压”“减压”等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达1720%。


今年3月份,国家十四五规划也提出,要求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推动心理援助等便民服务场景有机集成和精准对接。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在中国旺盛的内需消费以及成熟的数字经济体系的带动下,各类新业态、新产业正持续涌现。“数字平台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同质化需求,为包括解压经济在内的主体提供充足的市场订单。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新型主体有能力持续升级产品和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在此正向循环下,包括‘解压师’在内的各类新职业和新产业,有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刚需’角色。”


责任编辑:叶赟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民宿管家、研学旅行指导师……越来...

轻住宿,重服务,民宿管家怎么样带...

视频|我国拟发布18个新职业,已...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