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位应届生的就业与否,都牵动着许多人的心。近日,记者从宝山区人社局了解到,通过聚焦精准服务,该区采取一系列举措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力争到年底使该区2022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现就业比例达到80%以上。
校内校外就业服务不断档
今年,宝山户籍的应届毕业生总数达到4532人,受疫情影响,这一群体的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化解压力,服务就要做到零距离。宝山区人社局联合区域内高校设立了院校就业指导站和创业指导站,其中院校指导站共有5个,实现区域内高等院校全覆盖,今年还将在中职院校新增1个。通过院校就业及创业指导站,深入开展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政策咨询、创业宣讲以及校园职业指导、创业指导等服务。
疫情期间,宝山人社部门还为应届毕业生开设线上“云课堂”29场,2000余人参与,课程内容涵盖职场适应、情绪管理、法律维权、求职技巧等,课中课程实时开展互动问答、释疑解惑,课后对有需要的学生安排指导师及就业服务专家进行跟踪。
走出校外,服务同样不能断档。一方面,宝山人社部门组建“助飞”星级职业指导师团队,内含区级指导师5人,街镇指导师19人,通过直播、电话、App预约等多种方式加强就业指导,并为有服务需求的高校毕业生安排属地街镇提供专人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社区就业服务专员,将职业介绍、政策咨询等延伸至“家门口”。今年以来,社区层面已开展309人次就业服务。
就读于上海某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小沈,年初受到疫情影响搁置了实习求职的计划。眼看临近毕业,开始陆续在网站上寻求招聘信息,但投了十几份简历都石沉大海。面对“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小沈向职业指导师寻求帮助,坦露自己感到“迷茫”的现状。
职业指导师在与小沈的沟通中发现,她的“迷茫”综合症主要来自其求职渠道比较狭窄、简历撰写缺乏竞争力、职业目标不明确、对就业市场认知较少等多种原因。为此,引导她明确了求职目标,以能力擅长的PS,AI等设计能力为求职目标,应聘平面设计、美工、新媒体编辑等工作岗位,最终被上海玻璃博物馆的DIY手工课程研发岗所录用。
线上有招聘线下有见习
岗位信息集中线上发布,各类招聘会让应届生求职时能有更多挑选机会。宝山区科创人社服务管家团队切实做好用人单位邀约、信息分类搜集和精准推送工作,通过“宝山就业”微信号、“乐业招聘会”小程序、街镇就业一点通等平台,畅通供求信息对接,为高校毕业生持续收集、发布适需岗位。
此外,借助区内资源优势,针对重点就业群体开展精准化的专场招聘活动,宝山区就促中心、区人才中心联合开展2022年“千企百校行”校园巡回引才活动,聚焦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宝山区五大主导产业及其他各行各业。
线下,则通过生活费、带教费补贴等政策支持,鼓励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实践活动,增强自身能力,从而提高就业成功率。今年以来,全区共有41家就业见习基地,参加职业见习(学员数)153人,其中毕业学年学生134人。同时,开设青年职业训练营,积极推进“职”行力提升计划,通过集中授课、1对1指导与岗位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特点,提升就业能力,针对性地解决简历、面试等求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最新一轮训练营开营以来,共训练学员48名,22学员成功就业。
从今年7月至12月,宝山区开展了“2022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以实名服务为支撑,强化政策落实、权益维护、困难帮扶,为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和失业青年提供针对性服务,力争到年底使本区2022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现就业比例达到80%以上。
创新创业帮助实现梦想
毕业后有梦想创业?为你助力。
针对高校不同层次的创业学生,宝山区开展“大学生创业训练营”、“未来合伙人计划”等活动。其中,“大学生创业训练营”邀请创业校友、创业孵化基地负责人开展“云分享”、“云走访”,解答学生创业困惑,激发大学生创业兴趣。“创赢学院·未来合伙人计划”针对意向创业的大学生,开展主题论坛、点子集市等活动,为每个参与项目配备了“四师”——学长导师、校友导师、创业者导师和企业家导师,帮助学生开展市场分析、可行性论证等。活动共开展19场,6578名大学生参与。
除此之外,还配合上海大学、邦德学院等高校开展创业大赛,挖掘创业新苗,对参赛的学生团队开展项目可行性分析以及比赛技巧辅导,两所高校共有92个创业项目获得指导。今年8月,组织开展2022年宝山区优秀创业项目评选,特设项目组赛道为35岁以下、有创业想法的青年大学生提供平台。21个入围项目大多来自于宝山本土高校如上海大学、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等,参赛项目以科研成果转化、文创、公益类项目为主,涉及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健康、非遗文化等众多领域。参赛选手中“00后”占据了半壁江山,思维活跃、具备创新意识的大学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