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Gap Year(间隔年)”火了。这一从国外兴起的生活方式,原本是学生毕业后,在步入社会之前,用一段长时间,去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如今也用来泛指已经工作的人,离开职场,利用一段时间调整或尝试新事物。总之,是人们给原有生活轨道按下暂停键,给自己喘息、调整的过程。但显然,这一舶来文化,来到中国后似乎“水土不服”,大多数公司甚至不愿接受“Gap Year”人群。
一
仅41.3%HR可接受
空窗期超6个月的求职者
不久前,当当网原CEO李国庆讨论大学生就业问题时,提到一些年轻人可以“歇一年,去行万里路”,引发讨论。在社交媒体上,也有很多年轻人分享自己Gap Year的经历。
“间隔年”后,有的年轻人的确因此放松了下来,感受生活,思考清楚未来的方向,但也有人提到,间隔一年以后进入职场时,找工作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出现了“职场不接受Gap Year”的声音。近日,猎聘一份调查就提到,仅有41.3%的HR表示可以接受空窗期超过6个月的求职者。
有HR在知乎上分享自己作为招聘方的角度,是如何看待Gap Year的求职者,她表示,经历过职场空窗期的人,大多都是因为考研、调整心态、生病等等类似原因,例如:一名求职者的空窗期,是因为考研,公司就会觉得他把这份工作当成了一个备胎。
其次,在空窗期的时候,求职者必定不会过上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没有规律,就容易造成上班时间散漫,新鲜感过后,就没有动力;此外,假设求职者一年没有工作,公司会考虑他能否快速适应这份工作,能否快速转变过来,进入工作模式。
综合来讲,HR和招聘公司都不太能接受职场空窗期过长的求职者,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公司最大程度降低用人风险。
二
“职场空窗”不等同于摆烂
甚至成为职业助力
虎嗅创作者王际洲认为,虽然Gap相比一直在职,对于职业发展很大程度上有减分风险,但仍然存在“加分派”。在他看来,用好了Gap比在职反而能更快跃迁。以他个人经历为例,他曾经历了四次、每次好几个月的Gap,期间不仅实现了一些人生梦想,还在之后的职场中屡次跃上了一个新台阶,Gap反而成了助力。
首先,做一个优秀的职场人,一定要在Gap期间与工作保持关联。比如,在职的时候,往往只有碎片化时间,也很浮躁,难以静下心来进行系统化思考。而Gap期间,既有整块的时间精力,又能相对不受束缚,是系统地梳理、输出方法论,提升影响力的最佳时期。
其次,短暂地离开职场期间是破圈找到志同道合朋友的好机会,有的后来还产生了商业合作。因为拓展、维系人脉需要消耗不少时间精力,996在职期间恐怕难以进行。
最后,“间隔年”期间,是一个跳出原来环境,拓展新思维的好机会。比如在此期间学习一项过去一直感兴趣,但没有时间、精力学习的技能。上述分享者,就在“间隔年”期间学会了编程,并在之后的一次项目中,找到了运用的机会。在他看来,即便是在Gap期间,所有的积累也不会浪费,会在未来某一点爆发。
豆瓣上有一个“间隔年”小组,几千位年轻人聚集在这里,他们把gap定义为“一次全方位的重启”。在这些年轻人看来,“间隔年”不等同于摆烂,它更接近迎接新生活之前的状态调整,或是告别旧环境后的思考时间。最终的目的是为更明确的目标,积攒动力。虽然是工作按下了暂停键,但思考不能停下。
这些思考包括,是否有相对的职业规划,空窗期内学习、创业、技能提升都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而不是盲目的吃喝玩乐。
三
“间隔年”应该做什么?
不该有标准答案
是追寻诗和远方,还是埋头提升技能,“间隔年”应该做什么,是否有标准答案?也有观点认为,间隔年的初衷是为了利用一段时间调整或尝试新事物,是为了准备后重新出发,千人千面,因此不该有标准答案。
在一本讲述间隔年的书里,就有许多经历迥异的故事。其中有一位年轻人,放下工作,在13个月的时间里去了泰国、老挝、印度、巴基斯坦……他一边旅行,一边做义工,在旅行中认识了一位日本女孩,后来成了他的妻子。另一位许亦飞也曾是一位向往“诗与远方”的青年。毕业后,面对理想岗位停止校招,他没有加入求职、考研大军,而是独自一人来到大理,注册了自媒体账号,一边望着苍山洱海,一边写写小说,思考自己应该过怎样的生活。最终他明确了职业方向——寻找一份媒体工作,依旧要与文字为伴。
从这些gap过的年轻人的经历中可以看到,间隔年做什么并没有唯一的答案,因为对于年轻人而言,认清自我才是最重要的事。如果在每个人生阶段都被别人“推着走”,则无法形成健全的人格,也无助于长远发展。对于年轻人择业方向的选择,俞敏洪也曾表示:“只要你的想法能激动你自己的人心,你就应该去尝试,去创业。失败了回到体制内也好,回来给俞敏洪打工也好,不丢脸。”
在这一观点看来,通过这Gap Year的尝试与摸索,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或生活方式是“间隔年”存在的真正意义。
90后观点
劳动很光荣,但“间隔”不应被歧视
Gap Year这一想法是一个舶来品,因为疫情,越来越多职场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加入其中。但在职场上,它尚未被完全接受,仍存在障碍和限制。无论是因为深造、家庭、身体原因,还是单纯为了停一停休息,在找工作时,用人单位对简历断档的歧视始终存在,甚至被视为“大忌”。
而实际情况是,多元化就业已经成为趋势,在年轻人中表现尤为明显。选择Gap的求职者会越来越多,企业应该破除歧视,像“考察”任何一段工作经历一样,去关注求职者在间隔年期间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这一年里的经历是否能够让他们在工作中发挥价值。
虽然表面上“间隔年”求职者存在工作断档,但通过一年的Gap,求职者可能在一年中体验了多彩的人生,锻炼了不同的技能,有不一样的思考方式,更重要的是找到了真正的兴趣所在。应该相信,充实度过“间隔年”的职场人积极蓄力,同样也能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工作,能力也会更快地提高。
最后,劳动很光荣,但Gap不应被歧视。每个人都有选择停下来的权利,到底要不要Gap Year ,笔者的看法是,只要这段时间能够治愈你,能够给你力量让你面对接下来的生活,它,就是好的。
70后观点
“间隔年”不是职场的最优解决方案
年轻人选择“间隔”后再出发,想法是好的,但考虑到职场的现状,有没有更折中些的路径?
比如,当在个人技能、学历上遇到瓶颈,能否一边工作一边深造。虽然这样会辛苦一点,但没有失业的担忧,心情会更坦然一些。
又比如,当自我感觉一份工作不再适合自己的时候,不妨“骑驴找马”,边工作边寻找新方向。免得“间隔年”给求职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总之,选择“间隔年”要慎重。“间隔年”不应成为逃避职场的借口。换句话说,大多数的职场问题,完全不需要用长时间的“间隔”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