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最近,有一项新颁布的国家政策里的一句提法,引发热议。用人力,而不用机器,到底有什么深意?
最近,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我查了一下,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
一般而言,以工代赈只面向三类群体,即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受灾地区的群众。通俗点说,就是对于这三类群体,以给工作的方式,取代直接给赈济款。2021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所以,难怪大众对于“以工代赈”有些陌生。
最重要的是,以工代赈和市场经济下鼓励科技发展不是同一个语境,所以对于“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不能简单地字面理解。
传统的扶贫帮困方式,直接把钱给个人的话,就很容易造成一种现象——人躺在家里,钱从天而降,工作的动力也就没那么强了。一方面,受救助群众久而久之容易形成“等、靠、要”等消极意识,就业的欲望就会降低;另一方面,钱花完了之后又陷入贫穷的状态,就陷入到一种“发钱生活改善,停发钱生活陷入贫困”的怪圈。“以工代赈”能有效避免这类问题。
在这次国家“以工代赈”的文件中,还提到实施以工代赈的重点工程项目所在地,采取“培训+上岗”等方式,联合施工单位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工代赈还能起到技术培训、职业技能提升的作用,使得有劳动意愿的人们能走上稳定的脱贫之路。
既能扶贫,又能杜绝躺平、不养懒汉,这就是以工代赈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