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广大职工理性认识共同富裕、热情憧憬共同富裕、奋力推进共同富裕、真正实现共同富裕。3月4日,记者获悉,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拟提交“关于坚定不移推进全体职工实现共同富裕”的提案,呼吁坚定不移推进全体职工实现共同富裕。
薪资、社保等仍需关注
党的二十大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殷切期盼。为实现共同富裕,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过,提案中指出,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当前我国职工收入偏低、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首先,居民可支配收入较少。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次,制造业工人薪酬水平偏低。制造业工人薪酬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另外,就业不稳定现象突出。应届生求职者表示信心不足,一半应届生求职者担心找不到工作。除此之外,职工社会保险覆盖率低。我国在职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占城镇就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不高,劳动权益仍缺乏有效制度保障。
坚持按劳分配突出重点
为此,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提出,要坚持按劳分配助力共同富裕。健全完善多劳多得、技高者多得的分配格局,规制资本要素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让职工拥有充实的获得感、持续的幸福感和稳稳的安全感。
坚持突出重点实现共同富裕。研究制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施方案,明确将技术工人、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困难职工等作为中等收入群体扩容的主力,有针对性制定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作为重点,健全就业、分配、社会等劳动法律法规,有效维护职工群众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等权益,努力使每个职工成为共同富裕的直接参与者、积极贡献者、共同受益者,做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坚持就业优先推动共同富裕。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确保各项就业服务“不断线”“不打烊”,帮助劳动者通过不同渠道实现稳就业。
坚持勤劳致富促进共同富裕。要加强对共同富裕的宣传引导,组织动员职工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提升职工技术技能素质和创富能力,激发职工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为促进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的浓厚氛围,增强共同富裕精神力量,防止和克服“内卷”、“躺平”、“摆烂”思想,让广大职工理性认识共同富裕、热情憧憬共同富裕、奋力推进共同富裕、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相关链接:
走在共同富裕大道上
上海工会在努力
走在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不能让一位职工“掉队”。近年来,上海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始终努力回应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增强广大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今年的市总十四届十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上,上海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黄红就表示,要更有力地推动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职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探索推动将共同富裕纳入集体协商,切实提高职工主人翁地位;紧紧围绕增进民生福祉,更精准地做好服务职工工作,推动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加强各类职工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不断实现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了解,今年上海工会的重心工作之一,就是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力推动解决事关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扎扎实实为职工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一方面,强化暖心关爱举措。加强源头维护,积极参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工资指导线调整,推动民生保障政策的制定、完善和落实。完善低收入职工监测预警帮扶机制,健全市、区局产业、街镇以及基层工会四级帮扶体系。助力稳就业工作,推进“会聘上海”困难职工家庭就业护航专项行动,扩大“周周送岗”“劳模先进送岗位”等就业援助项目覆盖面。组织实施35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专项互助保障计划,帮助提高抗风险能力等。
另一方面,助力职工生活品质提升。推进提升职工生活品质试点工作,推动50家试点单位创新服务职工模式,建立联建赋能工作机制,辐射带动更多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做实服务职工实事项目,新建或改建20家园区(楼宇)健康服务点、50家职工健身驿站,升级优化现有站点功能,提高职工健康服务水平。深化“看上海、品上海、爱上海”系列活动,开展长三角协作区域疗休养;建设、改善医务、公交等行业一线职工工间休息室;推动解决10个园区、楼宇一线职工“午餐难”,提升职工幸福感。为2万名小微企业、灵活就业和特殊工种从业人员提供体检服务,加强特殊群体的关心保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