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ChatGPT火了,AI会让我们丢了“饭碗”吗?全国政协委员:虽无“远虑”还需有“近忧”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3-03-04 13:01

摘要: 人工智能大规模导致人类“下岗”的现象不会出现,但是新技术普及使用会提高劳动效率,从而创造出新的需求和新的岗位。

随着ChatGPT在全球范围内的火热,人们在惊叹于其出色的资料搜集、语言组织和学习进化能力的同时,也再次生发出一个担忧——高度进化的人工智能,是否会在未来取代了人类的岗位,从而让我们丢了“饭碗”呢?


关于ChatGPT引发的这一话题,成为了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热议的对象。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委员,他们几乎一致认为,人工智能大规模导致人类“下岗”的现象不会出现,但是新技术普及使用会提高劳动效率,从而创造出新的需求和新的岗位,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更多“打工人”可能面对就业挑战,需要积极学习和充电,提升职业技能水平予以应对。


AI广泛运用不会带来大规模失业


据美国《财富》杂志网站近日报道,有一家提供就业服务的平台对1000家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近50%的企业表示,已经在使用ChatGPT;30%表示,有计划使用。而在已经使用ChatGPT的企业中,48%已经让其代替员工工作。ChatGPT的具体职责包括:客服、代码编写、招聘信息撰写、文案和内容创作、会议记录和文件摘要。


随着关注度越来越高,ChatGPT的“卓越能力”也令不少人开始陷入“饭碗焦虑”,担心未来大量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智联招聘曾发布的《2023春季白领跳槽指数调研报告》中就显示,19%的受访白领表示所在岗位已经部分被数字化工具所取代,22.4%表示“很可能”被AI取代。


“未来,一些重复性、简单性的劳动很有可能会由AI所负责。”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司徒国海如此说道。但他也指出,这并不代表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推广运用会带来大规模的失业。


随着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迅速提升,社会上对于机器替代人工的担忧也与日俱增,可从劳动力市场近几年的表现看,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替代效应较为温和,就业总体平稳。一个事实就是,2018年以来的五年,我国公布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一直较为稳定,没有出现明显增加。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过去人们到银行办业务,窗口都是人工办理;而如今你会发现,人工窗口现在变得越来越少了。”司徒国海指出,这就是因为互联网发展后,新型技术的运用使得银行业务办理出现了变化,但银行从业者并非因此而大幅度出现下降,“因为人工智能仍然是一种工具,掌握其应用的一定是人。”


而且,司徒国海强调,从目前来看,ChatGPT等人工智能产品依然是一个“模仿者”,其底层的结构和算法是人工赋予的,“当然,在某个领域,在给予足够多的数据让其学习之后,它或许会踏出一步,但这种创新并非是其自我有意识的突破。”


因此,在司徒国海看来,ChatGPT是个很强大的“助手”,当我们有好的问题、好的想法时,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率地完成一些基础性工作,“但想要完全取代人类的岗位是不可能的,更别提取代科学家等脑力劳动者了。”


同样,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葛均波也表示,ChatGPT是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代表性产品,可实现聊天、创作、写代码等功能,但肯定无法取代医生等“动手强”的职业。


葛均波指出,在实践中,再简单的手术,都不可能百分百没有并发症;再高明的专家,在临床实践中,也不可能百分百准确诊断。AI在医学应用还是存在着诸多重大挑战,想要完全取代医生目前技术看来还是不可能。AI医疗诊断先驱IBM Watson、谷歌人工智能Streams铩羽而归就是个证据。然而,毫无疑问,AI将会为大大促进医学发展,成为医生的好助手。例如,提供高效的文献检索,图像处理、识别及辅助诊断,帮助手术导航等等,目前均已实现。随着算法及算力提升,其效能及准确性将进一步提升。


释放劳动力过程中会创造岗位


“ChatGPT的出现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我相信,过了半年以后我们再去看这个问题,可能会更加理性。”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指出,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今天,技术在不断进步,大规模的先进设备应用后,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不断释放人类的简单劳动,那人类是否就失业了呢,“并没有,因为会有更高层次的劳动岗位等待着我们。”


在邵志清看来,技术进步会替代一部分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也会创造出新的职业、就业领域和岗位,增加就业机会。


据调查,目前我国现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约43.9万家,这些企业多数处于快速成长扩张阶段,用人需求不断增长。人社部发布的《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过500万,未来5年,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电子竞技员、电子竞技运营师、农业经理人、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和运维员等职业将增加1300万人才需求。


不仅如此,截至2022年的3年间,人社部发布47个新职业,其中15个与人工智能或机器人直接相关。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 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职业排位上升,缺工程度加大。


邵志清表示,ChatGPT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有超强的计算能力,能够模拟人的行为,但讲到底,AI还是人类产出的工具。因此在他看来,对整个经济而言,新通用技术替代旧通用技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而给了就业者适应新技术的时间和实践机会,释放劳动力的过程实际上带来了不断的进步。


提高技能才会不“恐慌”


此前,人社部曾表示,2016年以来,人社部持续跟踪“机器换人”对各地就业影响情况,定期会同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和企业座谈等方式,多渠道了解分析人工智能对企业用工影响情况,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仍处于“温和且渐进的过程。”


但是,人社部也指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提高就业能力,是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岗位冲击的有效举措。


或许,对于打工人而言,短期内的确暂时不用担心大规模的“AI替代人导致失业”。但是,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数字时代的大趋势已经滚滚而来,企业的业务模式和组织管理方式需要进行数字化的转型,而这种转型势必会带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数字技术在工作中的普遍应用,从而导致职位招聘数量的变化。


“技术进步、生产扩大一定会带来就业结构变化,但分工范围的拓展将给劳动者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因此,与其恐慌,不如注重提升劳动者自身的技能水平。”邵志清指出,当前,中国正在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而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建立现代的产业体系,从而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对于普通劳动者而言,尽量学习和掌握一些新工作技能,尤其是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技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让传统岗位得到升级,这样员工面临着被AI赶下工作岗位的几率会减小很多。


“ChatGPT时代,一技之长的人是很难替代的。现在斯坦福大学就喊出了‘技能第一、知识第二’。”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也表示,一个新技术出来,一定是新的、好的学习工具,在新的层面带来更高层次的学习内容和新的思维能力构建,“以往所有的新技术发展都导致这么一个结果。大家还是要敞开胸怀来拥抱新技术、研究新技术,这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道路。”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劳动时评|建设战略人才力量的有力...

职场脱口秀:上海首次选调工培生!...

首批200名,上海启动工培生选调...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