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职工身上有股“劲”!创下沪电力系统2万多天安全运行最高纪录,济阳站70年来诞生了三代模范群体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3-04-23 16:34

摘要: 70年来,这个“小站”里诞生了三代模范职工群体。

柳营路463号,这是一个普通的门牌号码。途经的人们,许多甚至不曾注意到它便匆匆而过。


他们不知晓的是,在此伫立的那栋暗红色建筑里,是上海电力系统所有变电站中最高安全运行记录的保持者——济阳站,迄今为止已超过了2万多天。它的前身是上海第一座33千伏变电站,历经岁月,安全却从未“掉线”,始终以优质、高效和贴心的供电服务,守护着城市光明。


更让人佩服的是,70年来,这个“小站”里诞生了三代模范职工群体,从最初的上海市工业劳动模范、上海市劳动模范到如今的上海工匠、上海劳模,那种“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代代相传,并在新时代得以升华和践行。每一代持过“接力棒”的接班人,身上都会有济阳站里独有的那股“劲”。


有种“拼劲”:

严字当头,细字把关、爱字当家


如今走入济阳站内,映入眼帘的并不只有设备,还有满墙的陈列展品。黑白的照片、发黄的资料……岁月的呼吸迎面而来。“这里,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已经鬓发斑白的张胜昌感慨地说道,“现在,它已经变得如此宁静。”


70年代入站,担任站长超过20年,张胜昌对这种安静有些不习惯了,在他的印象中,站里伴随自己的应该是变压器运行的嗡嗡声,空间内应该是人来人往的喧嚣声。那,才是老人熟悉的工作场景。


作为上海第一座33千伏变电站,在申城电力系统内,济阳站是赫赫有名的“老资格”。自诞生之日起,这个站就是上海中北部地区最重要的变电站之一,1990年时供电量就达到了9339.3万千瓦时。


“当初,我们24小时值守,确保站里随时有人。”张胜昌告诉记者,济阳站有值班工5人,实行两大班轮值制。全站在首任站长曹根生的带领下,努力学习,认真操作,精心巡视维护,严格执行各项规程制度,拿下了诸多荣誉。1954获全国电业三等模范单位、上海市工业模范单位,1955、1957年均获上海市先进单位,1978年获上海市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1983年获上海市模范集体。



图为济阳变电站早期班组人员。国网上海市北供电公司提供


作为第五任站长的张胜昌,对自己那段工作经历,迄今记忆犹新,“那时候,就是以站为家,一心一意地扑在岗位上,一丝不苟地钻研业务。”


“严字当头,细字把关、爱字当家”——这句标语,至今仍写在济阳站的墙面上。它,就是张胜昌和工友们的“座右铭”。


“我们每一次操作,都事关电网安全,马虎不得。”张胜昌告诉记者,济阳站的前身历经民国、抗战、解放时期,设备一度是“万国造”,五花八门,形态各异。想要电力稳定供应,就必须要“读”懂这些设备。那时候,这些学历不高的职工们硬是靠着资料帮助和自我钻研,一行行、一个个字去“啃”,以老带新,把这些设备的运行状态牢记于心中。


他们把每个设备都当做自己孩子一般了熟于心,更是练出了“听声辩别”的绝技。张胜昌表示,一次从变压器边经过,自己从变压器嗡嗡的声音中听出了一丝异样,“事后拆开了一看,还真是有问题。如果要是带病运行下去,说不定就会导致事故。”


耳听八方不算,还需眼观六路!如今,电力巡视中,针对设备部件连接接头发热等都会运用上红外线检测仪,轻轻一“嘀”便知设备是否“发烧”。当年可没有这样的先进工具,靠的就是“眼睛”。张胜昌告诉记者,当时在每个接头处都放置了“示温蜡片”,蜡片形态的变化,就代表着温度的变化。一个济阳站里,光蜡片就布设了上千片,每一次巡视,所有的蜡片都必须过关,一片都不能漏。


就是凭着这样的责任心,靠着这样的“拼”劲。济阳站创下了上海电力系统安全运行记录的“冠军”,并始终将这一称号保持至今。


有种“闯劲”:

攻坚克难,技术创新、敢为人先


从点亮一盏灯,到点亮一座城。70年来,上海电网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一流城市电网。如今,全市22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数量近140座,密度为国内城市之最;城市核心区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五个九”,迈入世界顶尖行列。


同上海电网共同成长的济阳站,历经岁月荏苒,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2001年起,随着中心站模式的设立,人员从济阳站撤出,从此济阳站变成无人值守站;大量高新设备的引入,让站内设备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而接过曹根生、张胜昌“接力棒”的,是以市北供电公司首席技师韩浩江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力职工。他们用匠心筑梦,在岗位上书写着新的传奇。


还记得2020年4月份的中环凌晨爆破吗?当晚,爆破红线范围内电力设备经受住考验,万家灯火得到保障的背后,就有着韩浩江的身影。


中环凌晨爆破对象位于普陀区真北路,是4座矗立了近20年的烂尾楼。爆破前,高楼内遍布炸药达7吨。而市北供电公司所辖110千伏曹安变电站就在爆破红线范围内——距离最近的爆破大楼仅26米,附近电站出线共有22路,涉及普陀区政府、普陀区疾控中心等多处重要用户。


“如此城市更新工程在国内尚属首例,变电站不能有任何闪失,保护措施必须追求极致。”接到任务后,韩浩江就全力以赴。他带队一次次勘查现场,在变电站与烂尾楼间开挖缓冲壕沟,安装爆破监控设备,反复检查监控记录。


为做好特殊情况下的抢修准备,凌晨启爆前,韩浩江又与56名各方面专业人员提前到场守候。顺利启爆并确认安全后,他带队紧张而有序地“会诊”各项电力设备,“确诊”各项电力设备正常后,他的双眉才迎着晨曦和灯光舒展开来。


“新一代局放检测技术,能够进行超声波、特高频、紫外成像等多种探测器一体化检测、可以24小时在线监控,有能力应对中环爆破这样风险大、要求高、难度强的项目。”此次爆破保电前,韩浩江曾成立了上海第一个声电波局放检测工作小组,填补了上海地区局放检测应用的空白。这次保电中,曾经“水土不服”的声电波局放检测技术在韩浩江的反复改良下得到应用,对变电站的设备状态做到了精准“监护”。


该技术相关科技项目成果曾获得上海市电力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推广成为了上海乃至全国电力行业的局放检测技术标准。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变电站优化巡视管理实践”“基于大数据价值挖掘的配电网运维检修管理”科技项目先后获得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


多年来,韩浩江日夜奔走在辖区内的变电站,琢磨设备、琢磨创新,现场的所见所想落到他的笔记本上,转化成了共26本作业指导书和著作。


国网上海市北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韩浩江是一个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电力工匠”,他带队构建了上海第一座环境参数自适应调整变电站,为智慧变电站建设奠定了基础;完成了进博会、世博会等20余项重要保电任务,主持30余座35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验收与技运工作,专业负责28项架空线入地项目。


工作28年,从“人员”到“人才”,从“工人”到“工匠”,韩浩江一步步完成了由平凡到非凡的蜕变。2020年,韩浩江受到表彰,被评选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和“上海工匠”。


“我是从济阳站出来的,老师傅们的传承,工作氛围的感染,都给了自己无形中的宝贵财富。”韩浩江坦称,“只要你在站里工作过,身上自然就会带着那股精气神,就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锲而不舍,把工作做到极致。”


有种“干劲”:

追求高度、体现深度、注重广度


如今,虽然济阳站内已经无人值守了;但是,从“小站”里走出的韩浩江,正在用自己的力量和影响带动着身边的人。在市北供电公司,以其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已经成为了一块金字招牌。


自工作室成立8年以来,不断吸纳着有想法、有抱负的青年员工加入。韩浩江工作室已经逐渐汇集了变电运行、检修试验、继电保护、配电自动化、配电运检、电缆运检、带电作业等各个专业的技能专家和青年骨干。在他的引导下,劳模工作室发挥多专业的综合优势,围绕电网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不断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的学习能力、科技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推动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截止目前,工作室共开展17项科技项目,获21项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发表30篇论文,编写多项专业教材。



图为韩浩江和同事正在钻研技术。国网上海市北供电公司提供


“新时代工匠精神更需要新的活力,只有创新才能胜任时代的更高要求,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韩浩江告诉记者,电力事业正成为上海发展的“能源引擎”,将为上海这座卓越全球城市贡献不竭动力。而作为新时代的电力职工,更应扎根岗位,注重创新,不断追求技术的高度,研究的深度和跨行业跨领域的广度,从而形成自身的不断突破,发扬工匠精神新的内涵。


头图为韩浩江和同事正在开展技术攻关。国网上海市北供电公司提供


责任编辑:叶赟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能工巧匠真“来赛”!上海首届职业...

“青职计划”牵手藏沪两地,14位...

上海去年新增高技能人才3.1万人...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