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有人说,“当你找到热爱的工作,从此就不用再‘上班’了”,一语道出如今“以爱好为职业”的人择业的理由。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人在就业时除了考虑收入、稳定性、工作强度等现实因素,还希望尽可能做自己喜欢的事。那些尝试以爱好为职业的人经历了什么,如今生活得怎么样?几位分别以绘画、音乐、游戏、电影为志业的职场人,讲述了他们在平衡理想与现实之间付出的努力。
不失去热爱,要求自己对工作“不应付”
许沐杨永远记得他第一次看漫画时的场景。那是初中时,亲戚带给他一本《名侦探柯南》,“我第一次知道,世界上竟然有这么有趣的东西。”可是,即便把所有零花钱都拿去租漫画,一星期零花钱租的,也只够看一下午。为了熬过无漫画可看的时间,许沐杨开始尝试拿起画笔自己画,谁知拿起之后,就再也没放下。
职校毕业后,许沐杨选择成为一名动画师。2007年工作至今,许沐杨已经画了16年。
入行时,他在大连画纸质动画,按件算钱,一张图赚两分钱到五分钱,第一个月工资两百多块;第二个月,赚了八百块;第四个月开始,勉强过千。三年后,他转做flash动画,月薪稳定在三千元左右。后来,他又尝试为教育行业做课件动画,月薪涨到四千元。
2014年,他到杭州入职一家游戏公司,开始做游戏动画,忙起来常常“996”;几次跳槽后,2020年,他来到上海一家“大厂”,税后收入终于在万元以上了。
以画画谋生这些年,一路“升级”并不容易,许沐杨很多时刻感觉到,自己是被生活“赶着走”。然而画画这件他喜欢的事,依然可以给他带来很多成就感,每当做出自己满意的动作设计,或是收获同事、领导、玩家的肯定时,他都会觉得很开心。
动画行业日新月异,从业者需要不断积累。为了提升技术,许沐杨会要求自己“不应付工作”,把每一次工作落实好,业余时间也坚持看动画、随手画东西,并保持创作冲动。
把爱好变成职业,对许沐杨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持热情”。“当爱好成为你的工作,如果有一天你画画的时候感觉到累、无趣,那么工作起来就会非常痛苦,”许沐杨说道,“只要不失去对动画的热爱,就有更多理由坚持下去。”
不再将热爱作为主业,通过灵活就业保持热情
把爱好变成职业,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但因为种种现实压力,并不是每个人都像许沐杨一样坚定。
2018年,考入一所理工科大学后,陈然发现自己对所学的工商管理专业毫无兴趣。情绪低谷中,她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曾学过古典钢琴——初二那年,她迫于学业压力中止了学习,那时她刚刚通过了业余钢琴十级考试。于是,她重新开始弹琴,每周去校外的音乐培训机构学习。
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音乐带给她的快乐越来越多,她开始想把音乐作为主业,甚至有了退学重考音乐院校的念头。最后,在和父母商议之后,她决定攻读现有学位的同时,着手申请国外音乐院校的研究生。
她开始全情投入到音乐中。疫情三年学校上了大量网课,让她有了更多学习音乐的时间,最终,她如愿收到了一封美国前十的音乐学院的入学通知,入学第一年不仅可以拿到全额奖学金,还能担任学生助教,收获不菲的薪水。
然而,事情还是出现了反转。去年夏天,陈然到美国后,她发现学习音乐对天赋和勤奋程度的要求都堪称苛刻,压力之下,甚至一度不愿再摸琴。她开始反思,自己走上音乐道路,是否只是出于对“常规人生”的逃避,而并不是真的有那么热爱。由于第二学年不再有全奖和助教的补贴,她的学业将为家庭带来很大经济负担,评估了自己的身心状态和未来规划后,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退学回国,不再继续攻读音乐学位。
如今,她调整了心态,现在正以灵活就业的形式教学生弹琴作为过渡,并积极申请中文系的研究生。陈然表示,目前不再考虑将音乐作为主业,不希望再因为任何压力而丧失对音乐的热情。
做与爱好相关的职业,换一种方式实现人生价值
在爱好与职业之间,是否有“作为主业”和“不作为主业”之外的第三条路?张野半开玩笑地说,“游戏是我的主业,但也不完全是”——他的意思是,他从事了与游戏相关的职业。
张野从小就非常喜欢打游戏。2016年,张野高二时,接触到了一款名为《守望先锋》的游戏,经过刻苦训练,最好打进过全国前50名。那时有俱乐部希望签下他打职业比赛,但那意味着,他要放弃高考,甚至放弃高中学历。
他的父母了解到,很多职业电竞选手都会因为高强度训练患上职业病,同时有些选手二十二三岁便会退役,不禁担心他退役后的生活——连高中学历都没有,未来可以从事什么工作?最后在父母的劝阻下,张野没能如愿成为职业选手;大学毕业后,又顺从父母的意愿,入职一家物业公司。
这份工作清闲、稳定,但张野常常觉得很压抑。他不想日复一日做重复的事,想去开发真正好玩的游戏,然而受困于学历门槛和从业经历,向“游戏策划”岗位投出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经过反复考虑,最终他还是辞掉了物业工作,凭借昔日作为半职业选手对电竞赛事的理解入职了一家电竞公司,作为数据分析师工作至今。虽然不能亲自上场比赛、也不能亲手制作游戏,但做与游戏相关的工作,也让他找到了一点价值感。
与他想法相似的还有李嫣。因为高考分数不足,李嫣没能如愿读上心仪的社会学专业,阴差阳错学了不喜欢的计算机。不过大学期间,通过一次48小时电影创作营,她找到了新的热爱——拍片子,从电影爱好者变成了创作者。一人包揽编剧、导演、制片人等众多职务,并自学摄影、剪辑等众多技能,她从拍片中获得能量,通宵创作也不觉得累,享受和团队一起努力、“拍出最满意的那一条”的感觉。毕业后,她入职一家传媒公司做项目管理,帮助甲方做“品牌管理”,并承接一部分公关短片的拍摄。
虽然承担的业务繁多,工作时拍的片子也称不上“创作”,但这份工作让她学到公司管理、运营等方面知识的同时也让她持续接触拍摄机会,这让她感到开心和满足。“我觉得不是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写出好剧本,创作者多接触生活才能积累素材和感受。工作和热爱可以分开,现在每年我都会花自己的钱拍一支想拍的短片,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的。”李嫣说道。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均为化名)
头图为陈然正在弹钢琴。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