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ChatGPT席卷全球,这项生成式AI技术会给打工人带来什么影响也成为热门讨论话题。近日有报道指出,自ChatGPT推出以来,越来越多的公司员工们正在利用此类AI工具,特别是AIGC(生成式AI)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然而,员工们却对使用AI工具保持沉默。偷偷用而不说,究竟是出于怎样的原因?
观点一
员工怕老板知道了,增加工作量
GitHub(世界上最大的代码托管平台)近期推出的一项调查显示,92%的受访者称,他们已在工作上利用AI工具进行编程;70%的受访者认为,AI大幅提升他们的编程质量。据悉,该项调查采访了500名美国程序开发人员,其中大多是年龄在30-40岁的男性,并任职于员工超过1000人的大型公司。
对于“AI能够大幅提升生产力”,国内不少职场人也已有亲身体会。知乎上,一名产品经理发布了一篇测试帖,今年早些时候,他给ChatGPT等工具30分钟的时间来完成一个商业项目,结果AI工具在短短半小时内完成了通常需要一个团队几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在这位产品经理看来,AI的成就是 “超人的”。
不过,尽管全世界的员工们都正在通过AI简化任务,并将工作中耗时且乏味的部分自动化,但似乎他们并没有告诉公司自己的发现。国外有项调研信息显示,使用AIGC工具的员工中有70%没有向雇主报告此类使用情况。
那么,员工为什么“偷偷”使用AI工具?有观点认为,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是不想给自己惹麻烦。与此同时,员工隐瞒AI完成其部分或全部工作的事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们担心,如果上级知道了这一点,可能会使自己的工作量增加,甚至会亲手砸了自己的“饭碗”。
“如果有人想出了如何将某项工作的90%自动化,并将这一发现告诉老板,公司会认为员工完全可以被取代吗?因此员工们的想法是,最好对使用AI保密,以避免任何风险。” 有职场人士表示。
观点二
AI工具造成数据泄露已有先例
虽然员工在未告知企业的情况下,使用AI用于工作中,存在自己的考量和担忧,但不可忽视的是,这样做或许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许多公司已经禁止使用ChatGPT,通常是因为基于技术的不确定性和监管方面的担忧,法律方面的问题仍然有些模糊。
这背后,也反映出员工对于AI工具风险认识不足。
咨询机构凯捷在对13个国家的一万人进行调查后表示,尽管OpenAI的ChatGPT、微软的Bing和谷歌的Bard聊天机器人等工具备受欢迎,但人们对滥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认识仍然很低。49%的受访者不担心生成式人工智能将被用来制作假新闻,只有3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担心网络钓鱼攻击。该机构执行委员会成员表示:“全球消费者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认识是显著的,使用率很高,但对这项技术的工作原理和相关风险的理解仍然很低。”
今年4月,三星员工因使用ChatGPT处理工作发生三起绝密数据泄露的事件,而且均发生在三星电子半导体暨装置解决方案项目上。出于安全考虑,三星电子决定禁止员工使用当下流行的生成式AI工具,并准备推出内部工具。
无独有偶,据国外媒体报道,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和花旗等华尔街大行也已禁止或限制使用ChatGPT。
有技术专家曾分析过,AIGC应用程序能够通过从公共来源和接收到的大量数据中推断信息、自主创建原创内容。收集的数据通常保留在支持AIGC的公司控制的服务器上。但是,此数据收集过程涉及使用这些应用程序的公司的各种商业秘密问题。
因此,在知晓使用生成人工智能平台后,敏感信息存在被泄露给第三方的风险之后,许多企业已经全面禁止和限制在工作中使用生成人工智能以保护他们的专有信息。
观点三
企业与其一揽子禁止,不如积极应对
有观点认为,AI作为工具,具有为各行各业的公司提高生产力和创建创新解决方案的巨大潜力。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生成人工智能领域的不断创新,此类工具的潜力和使用只会继续增长。
而从大型跨国公司最近的一些公告中可以看出,为了防止通过AIGC泄露商业秘密的一种解决方案是,企业普遍采用完全禁止将AI用于与工作相关任务的方式。因此,员工选择“偷偷”使用AI,这种情况也反映出许多公司在AIGC热潮之后尚未对此类工具实施规范、严谨的管理政策。
然而,无论公司是否禁止、限制,或者相反鼓励员工使用AIGC,提高员工对AIGC相关的风险认识至关重要。有观点指出,公司应更新其员工手册、协议和管理制度以解决AIGC的使用问题,并开展培训计划以教育员工处理敏感信息,强调围绕公司数据安全的法律和道德义务。
诚然,AIGC的出现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也为企业在AI时代的管理方式升级带来了挑战。无论AI是否会成为未来工作中重要的工具,企业都应该实施稳健的安全措施、制定明确的政策并培养意识文化以降低风险。超级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到来,只有迅速拥抱趋势的企业才能保持创新活力,立于潮头。通过积极应对这些挑战,企业才有机会在不断发展的科技时代保持竞争优势。
90后观点
企业应鼓励员工使用AI
无论是否愿意接受AI办公,AI办公确实已经“来了”。在一些用人单位里,甚至已经开始将“会使用AI技术办公”列入招聘条件。
如果在智联招聘、猎聘、BOSS直聘等招聘网站上搜索“AI、应用、使用ChatGPT”等关键词,会出现大量相关岗位,虽然其中关于研发AI技术的岗位居多,但也会隐藏着一些AI应用的岗位。
不仅如此,目前已经有很多公司开始尝试使用AI办公,并要求员工具有AI办公的能力和意识。在北京91科技公司,从行政团队到内容团队,再到技术和产品研发团队,都已经开始使用AI办公。据91科技董事长许泽玮介绍,目前91科技已经在员工里普及了AI应用软件的使用,并将AI工具嵌入到公司的办公平台系统中,同时公司要求某些工作必须用AI工具完成,例如会议通知这类的文本处理,此外公司还对员工开展AI工具使用的培训。据统计,有98%的员工曾使用AI办公,其中80%的员工使用AI办公的频次较高。
不可否认的是,使用AI工具等创新办公方式可以提高员工的生产力、工作满意度。因此,笔者认为,企业应鼓励员工使用AI,甚至可以找到一些方法来鼓励员工主动使用AI,比如晋升、现金奖励等。
今年4月,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就在内部信中,要求360每一位员工、每个产品和业务都要全面拥抱人工智能,适应人机协作,着手产品重塑。他认为,面对GPT或将引发失业潮的声音,他认为,这是制造焦虑。“有好奇心、能和GPT协同办公的360员工不会被GPT淘汰”。他鼓励所有员工拥抱GPT,借助GPT拿到更好的绩效。
从以上案例不难发现,AIGC技术已经在工作中“先发制人”,成为了不可逆转的风向。于个人,未来基础性岗位或被AI替代。但是,能够在AI冲击之下留下来的职场人,不仅拥有格外出众的工作能力,肯定还需要灵活运用AI工具,将其赋能到工作流程中;于企业,超级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到来,只有迅速拥抱趋势的企业才能保持创新活力,立于潮头。因此,员工和企业都应努力适应人工智能到来的这一次“大考”。
70后观点
员工应确保使用AI生产的产品“靠谱”
员工使用AI辅助工作,用人单位该管。但管的内容不是员工该不该用,而是怎么用。
笔者使用过用百度的文心一言生成一些文章,感觉功能有点类似于一个大号的“搜索引擎”,所以对于创作出来的内容,还是需要经过人的把关。特别是一些面对公众、或者极其重要的文案,对于AI提供的文案,必须对其内容进行反复的核对,而不能简单地拿来使用。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笔者以为大部分岗位不要去限定员工使用AI,但是一定要确保员工拿出的“产品”,和“纯人工”产品一样靠谱就可以。毕竟提高效率,不能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
当然,那些因为使用AI会影响到生产安全的行业和岗位,还是先缓一缓再说。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