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值三伏天,上海气温持续升高,黄色、橙色高温预警接连发布,户外场所热浪滚滚。就是在这样的天气下,我们的城市依然能够正常有序运转,离不开一群骄阳下的最美身影。他们是默默坚守在一线岗位上的劳动者,用汗水和辛勤诠释着劳动的意义。
此时,享受到这份劳动成果的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高温下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在高温下工作,劳动者罹患职业性中暑的风险很高。7月2日,北京一名导游在颐和园带团游览时因中暑离世,让人痛心。如何让劳动者安然度夏,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政府部门、工会组织、企业等更需要拿出切实行动,为劳动者送去清凉和关爱。
用人单位是做好职工高温劳动保护的第一责任人。我国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都有明确的规定,用人单位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不能把企业效益置于劳动者健康之上。高温天气时尽量避开日光强烈,气温较高的时段(如11时至15时)工作,选择早晚温度相对较低时段开展工作。加强高温工作场所、高温天气户外劳动者轮换休息,缩短连续作业时间。同时,积极为职工提供必要的个体防护用品和高温作业休息场所,按规定发放高温津贴。
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有望进一步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比如,在工装设计和制作上,着力采用更透气吸汗面料;通过智能化设备的应用,让劳动者避开高温时段工作,又不耽误工作进度。
各级工会组织应以“娘家人”的身份,为一线职工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近日,上海市总工会就印发了《关于做好2023年本市夏季职工劳动保护和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工会用做好多方面工作,确保职工平安度夏。例如,《通知》中提及:履行工会监督职责,防治职业性中暑事件;改善作业条件,配备必要物品;升级劳防用品,提高生活品质;合理安排时间,严防中暑事故;加强调查研究,关注各类诉求;坚持精准服务,关爱一线职工;利用各类阵地,服务特殊人群;加强宣传培训,提升健康素养、防护能力。
保护高温下的劳动者,社会公共服务不能缺位。每到夏季,我们能在街头看见不少挂着“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的休憩场所,这是上海市总工会联合社会各界资源力量,通过共建共享的形式建成。今年,一些街镇也推出了 “小哥来吧”休息点,在党群服务中心辟出一块空间,让外卖快递小哥饿了能就餐、渴了能喝水、热了能乘凉……。
当然,还有很多热心市民和爱心人士设置的免费冰箱、水吧,甚至是西瓜、绿豆汤,他们提供的这些纳凉解暑物品价格并不高,但体现出的却是这座城市里满满的人情味。
劳动监察部门要落实监管巡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法律上给予劳动者支持和保护。尽管已经有了这些对劳动者的“保护令”,但仍会有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赶工期、抢进度,违反规定让工人顶着烈日酷暑干活,导致高温劳动保护沦为“纸面福利”。所以,需要通过开展高温季节劳动用工专项执法检查,对用人单位违反规定安排职工露天作业、超时加班、不依法支付高温津贴、以缩短工作时间为由克扣或降低劳动者工资等行为依法严肃查处。
总之,关爱高温下的劳动者,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是一份需要多方参与、多向奔赴、共同书写的民生答卷。我们也相信,在多方通力合作下,一定能应对高温“烤”验,安然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