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看待我国当前就业现状、将学生纳入劳动力调查统计是否合理、“一周工作一小时”到底算不算就业、该如何多措并举推进就业……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教授,这位中国劳动经济学界的著名学者就相关的热门话题一一做出了回应。
看就业还得看经济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7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7%。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68万人、困难人员就业87万人,同比均有增加。对此,人社部就业促进司负责人表示,就业形势有所改善,保持基本稳定,部分劳动者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还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
“看就业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数量、二是质量、三是结构。”曾湘泉指出,从就业数量来看,目前中国就人口发展和就业市场来说,压力并不是很大。因为从“六普”和“七普”的数据来看,劳动人口下降了4000多万,所以就业的数量和总量整体上来说不是很大。
曾湘泉表示,“谈就业”就离不开“谈经济”。企业数量扩大,就业机会就会增加,岗位自然就多;反之,招聘量就会缩小,“当前就业的影响,主要还是受到经济周期性波动所致。”
当然,在曾湘泉看来,就业结构问题当前十分突出。例如,在老龄化和生活服务业方面,有着巨大的岗位需求,但年轻人往往不愿从事家政等职业。此外,从就业质量而言,涉及到工资、工时、社保等多重因素。目前部分平台从业人员缺乏社保和职业发展空间,也影响了其就业质量。
“就业从短期来看,可能数量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但是长期来看,结构问题更为突出。”曾湘泉如此说道。
未充分就业需要更多关注
什么算是失业?国际劳工组织曾对失业的界定提出了三项标准:一是没有工作;二是有工作搜寻行为,即在过去4周内做过专门努力寻找工作;三是如果用人单位提供工作机会,两周后能去上班。换句话说,在国际上看来,失业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愿意工作,但却没有找到的人。
“失业不等同于没有工作。”曾湘泉强调道,“失业”和“退出劳动力市场”是两个概念,例如全职太太、退休人员等,都属于后者。他指出,我国关于失业的界定,使用的是3个月(12周)的工作搜寻期限,与国际标准也有所不同。
对于是否将学生纳入劳动力调查统计,这一话题一度引发了社会关注。在曾湘泉看来,其中一个关键在于,要不要把在校的学生算成失业群体,因为这很容易造成失业率的高估。
曾湘泉表示,按照国际经验,大学生毕业找工作,即使单位录用,除非两周后能上班,否则就不能视为就业或失业。如果把高校高年级学生的就业情况纳入了统计,比如6月之前的数据中,大学生还在学校,把找工作却没找到的在校生算进了失业,就会高估青年失业率的水平,“当然,7月之后,这些学生毕业了,如果继续工作搜寻,且未找到工作,同时如果提供工作机会,两周后也能上班,肯定是要算进失业率的。”
此外,他还指出,就业测量统计不仅仅是“工作一小时”的就业标准,还要统计人们实际的工作时间是多少。
“一周工作一小时是算就业,但是不表明充分就业。”曾湘泉表示,国际劳工组织对此有时间标准,即小于20小时以下为极短工时;等于或大于20小时,小于35小时的称之为工时不足;35小时以上则称之为充分就业。在其看来,工时不足即未充分就业的情况也需要高度关注。
数字经济创造新岗位和新行业
曾湘泉认为,当下的数字经济正在不断创造新岗位和新行业,并增加大量就业机会。
他表示,数字化时代的就业必须要有一定的数字技术与技能,不仅仅是一般的数字技术与技能。例如,外卖骑手就需要时空规划、情绪控制、人际沟通以及应对突发问题和异常情况等多种“软技能和非认知技能”,共同构建“技术化”的职业能力。
同时,曾湘泉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随之改变,“被赋能的设备都具有一定的识别判断能力,导致原有设计、供应、制造、销售、服务环节被优化”,职业也相应变得“智能化”。
此外,“服务化”和“个性化”也是数字化时代职业的重要特征。在线教育、远程医疗、协同办公、数字娱乐等新消费场景愈受青睐,“互联网+”零工经济催生了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喜欢从事灵活自由的工作,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谋求自身价值的实现。
曾湘泉表示,数字化时代就业市场主要面临人才缺口大、对就业有正负效应、就业极化、收入极化、就业稳定性弱等五大挑战。
现在,数字化人才主要分布在信息通讯技术和制造业,这两大行业吸纳了超过65%的数字化劳动力,可见我国数字化人才缺口大,行业分布不均衡。同时,数字化对就业有正负效应,一方面数字经济会通过创造新岗位和新行业增加就业机会,如电子商务相关快递、客服、数字技术、系统维护,以及人工智能发展催生出的AI标注员等;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和自动化可以替代劳动,减少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导致就业岗位减少。
另外,数字化还可能会导致就业和收入极化问题。高端的人会不断增加,低端的如数据标注等普通岗位也会增加,但中间的岗位要消失,从而造成就业的极化。数字化时代就业稳定性弱、劳动关系治理难度大等问题也有待破解。
针对这些挑战,曾湘泉提出,面向未来,提高对数字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非常重要。有关各方应以此为基础,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提高人才职业化素质和能力,完善平台就业社会保障和加强人力资源数据平台建设,多措并举,共同发力,促进新经济、新业态、新就业联动发展。
头图为曾湘泉资料照片。相关论坛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