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离得近,平时时间也比较充裕,想来试一试。”在浦东新区曹路镇顾路养护院的招聘摊位前,49岁的顾阿姨如此说道。
10月29日,全市首家行业零工市场在浦东新区成立,市场聚焦护理行业服务,主要招聘护理员、护士等岗位。记者采访了解到,浦东新区未来将探索“2+2+2”服务模式,积极搭建供需就业服务平台,分别建设具有特色的综合性和行业性零工市场。
汇集岗位提供零工资源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而且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城市,截至去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人超过553万人,占户籍总人口已超过36.8%。
招聘会现场。劳动报记者罗菁 摄影
然而,与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相比,上海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人员短缺、能力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民建上海市委就曾在调研中发现,当前上海养老行业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情况严重,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护理员现在不好找,不好招。”上钢养老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在院里养老护理员中,几乎绝大多数都是外地户籍,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能有个40来岁的,已经算得上年轻人了。”
而更为关键的是,由于养老护理的难度比较大,照护比较辛苦,严重影响了年轻人、高职业能力人员的就职意向。
记者采访了解到,过去护理服务行业招聘人员,通常以人力资源中介负责或员工互相内荐为主,但毕竟范围涉及有限,常常只能等人“填坑”。
为此,浦东新区尝试在上川路1501号率先设立首个护理行业零工市场,曹路社区护仁为老服务中心、浦惠养老服务发展有限公司、听和养护院、浦发养老服务发展有限公司、上钢养护院、曹路镇顾路养护院、播康护理站有限公司等集体入驻,集聚资源提供岗位,吸引求职者前来。
细分行业尝试创新探索
除了护理行业零工市场之外,当天浦东还在上川路301号举办了浦东新区综合性零工市场上川路服务中心)成立暨浦东新区来沪人员就业服务站的揭牌仪式。
挂牌现场。劳动报记者罗菁 摄影
去年,人社部、民政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 完善求职招聘服务的意见》,更好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促进零工人员实现就业。上海相关通知也提出,鼓励零工岗位供需较旺盛的地区推动公益性零工市场建设,完善零工求职招聘服务。
“2022中国零工经济行业研究报告”认为,中国一线城市的灵活用工占比达到25.6%,零工需求将不断释放,到2036年或能到4亿人左右。
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副主任赵晓云告诉记者,在上海零工市场的打造中,尤其鼓励结合当地产业和经济结构特性,来打造区域需求量较大的“特色市场”。而作为上海率先试水的“护理服务行业”,零工市场无疑会对招聘和需求端起到很好的双向促进作用。
浦东人社局就业保障处副处长赵云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区针对用工主体和零工人员短期或临时就业的需求,结合新经济、新产业和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特点,正在积极搭建供需就业服务平台,分别建设具有浦东特点、全市引领的综合性和行业性零工市场。采取探索“2+2+2”服务模式的方式,兼顾浦东南北区域。
首先是形成2个“线上平台”,充分发挥上海市公共招聘网作用,及时升级浦东edjob平台岗位发布功能,同时融合浦东新区36个街镇edjob工作室和100多个“15分钟就业服务圈”社区就业服务站提供的岗位资源,将零工信息纳入服务范围;其次是打造2个“综合市场”,将分别在曹路镇的“上川路人才招聘中心”和惠南镇的“东上海人力资源产业园”两个综合性人力资源市场内设立综合性零工专区,突出零工“即时快招”的服务特色;不仅如此,还将创新2个“行业市场”,培育发展护理和家政两个行业的零工市场,为后期继续扩容综合性和行业性零工市场创造条件,积累成功经验。
发布服务承诺确保求职者权益
当天,30多家用工企业提供零工就业岗位600多个,这也吸引来不少求职人员。
“那么这些人要找零工岗位,不管是小时工还是阶段性、项目制用工,一般就是上网找,但难免岗位良莠不齐,甚至一些信息可能并不真实。”赵云瑞表示,建立政府指导的零工市场,就是为了解决这些痛点,“我们就是要破解用工主体和求职者双向盲选的问题,也要解决求职者的权益保障。”
据了解,新区零工市场将广泛收集零工岗位和人员信息,通过职位筛选,来对岗位进行相关审核,确保企业用工不违法违规。同时,对求职者的登记信息进行专人匹配,及时确保其招聘结果。
浦东新区还发布了零工市场服务合作协议书,参与零工市场运营的服务机构都需进行承诺,发布招聘信息应保证信息真实、合法、准确,所描述的岗位、薪资、工作条件等需与实际工作一致;严禁各类用工主体和劳务中介机构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严禁以招聘为名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等。
来沪人员就业服务站则将结合零工市场服务需求,与街镇和相关专业服务机构合作,成为从事零工就业人员的保障服务平台。提供与零工市场相配套,为来沪从业人员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
浦东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表示,浦东将强化零工岗位归集,广泛收集非全日制用工、临时性和阶段性用工等零工需求信息,不断创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零工服务方式。着力加强就业创业培训、困难帮扶服务力度,推动零工市场网格化、网络化发展。着力强化零工市场信息服务、完善建立企业清单,配备就业服务专员,提供岗位收集、用工指导、人员推荐、技能培训、政策宣传等就业服务。
头图为招聘现场。劳动报记者罗菁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