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公室工作一整天却没有说过一句话,有错吗?近日,微博上“如何看待不爱说话的同事”的话题,引发网友热烈讨论。这让记者想起去年一度冲上热搜的“职场失语症”。前不久,《南方周末》就发起有关调查显示,超过30%的网友因为所谓的“社恐”而不想和同事说话。
但其实,所谓“职场失语”的原因包括能力问题、意愿问题以及环境问题,而非简单的性格问题。
观点一
职场压力和焦虑导致“失语”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在职场中变得无言?对电子设备的依赖,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这种趋势在年轻一代中尤为明显,他们在虚拟世界中长大,而在现实生活中,社交互动可能更加复杂和真实,需要更多的自信和技能。
另一个潜在原因是职场压力和焦虑的增加。这一观点认为,除了性格使然,对于大多数的人,更多是在社会大环境与职场小环境的共同压力下,选择收起交往欲,与同事划清边界。
我们都听过“职场如战场”。面对激烈职场下汹涌的暗流、繁杂的工作任务、错综的利益冲突,职场人选择沉默作为一种规避的策略……这里的沉默,并非一句话都不说,而是指仅仅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的线上、线下交流,除此以外不闲谈、不深谈。这背后折射出如今职场的竞争激烈,工作任务繁重,这使得职场人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而忽略了社交互动。再加上工作压力可能导致职场人更加沉默寡言。
观点二
容易成为职场边缘人
“职场失语症”顾名思义就是沉默不语,然而,在职场中,失语并不仅限于“不爱闲谈”。更为明显的表现为,在工作中放弃了发表个人意见和观点的权利。无法和同事以及领导进行正常的工作交流和沟通,和自己所在的团体缺乏应有的正常沟通,被日渐边缘化,成为职场边缘人。
有调查显示,在职场中最易患上失语症的有两类人——“螺丝钉”和“独行侠”。前者的最大特点就是“老好人”,绝对的服从执行,不懂得拒绝别人,即使有想法,却得不到他人的重视,长此以往,从而患上失语症;后者其本身排斥与他人交流,或自做高姿态,患上失语症就不足为奇了。
的确,上述两类职场情况或许是“职场失语症”流行的根本原因,职场人不想处理社交中出现的这些难点问题,最终选择了不交流。然而,长此以往,人的交流技能必然减退,当在遇到生活、工作有冲突矛盾的情况时,也会习惯性地选择逃避甚至过激的方式来处理。
因为,在职场中,“浅社交”从短时间来说看起来是一件“只赚不亏”的好事,但放在长久和整个大环境的层面来看,却未必是一件好事。真正的界限感,不是固定地不和别人去交流,而是通过交流,对于每个不同的人划定的不同界限,找寻一个最合适自己的交流方式,才是解决交流困难的好办法。
观点三
长期“失语”会引起工作倦怠
对于“职场失语症”,有些网友觉得在工作中只干活不说话无疑是一件好事。对于工作来说,办公室的电子化、操作流程的数字化,让大多数同事间的交流可以在网络上完成,而且在效率和质量上都得到了提高,对个人来说,这是一种社交中自主选择权的提升,不想说话就不说话,拒绝了不必要的社交。可这真的是一个好现象吗?未必。
在尊重个人性格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职场如果蔓延“失语症”带来的后果。引起工作倦怠以及狭窄性思维,会为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
在职场上,个人需要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与同事和上司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如果个人出现“职场失语症”,就很难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影响团队的合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比如,阻塞的沟通不仅增加了许多工作配合中出错的可能性,也会加速累积你的压力。
另外,也因为与同事和领导的沟通少,也会对职场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美国女性职业协会曾发布过一份职业指引中指出,失去倾诉能力的女性,有40%以上的可能从此再也无法获得升职的机会。
观点四
用人单位应关心员工情绪体验
不过,对于职场“失语症”现象讨论,也有观点认为,或许不在想方设法避免其发生、努力去消除。而是在讨论中看见员工的职场情绪、情感需求,或许更为重要。
首先应该明确职场“失语”背后真实的原因。是秉持“少说话多做事”“言多必失”等职场理念,想要远离职场上的人情世故、闲言碎语;还是出于与同事间保持界限的考量,给自己多留一些隐私空间;或是确实连工作都忙不过来,真心无暇说话;又或者更严重的是因为加班、晋升等诸多职场压力,给职场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和压抑等情绪。
在了解职场“失语”的原因后,用人单位不妨主动探索改进工作方式,兼顾工作效率和员工情绪体验;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加员工的参与感、互动感和归属感等等。不同行业和单位,尽管工作环境不同、岗位性质各异,但愉悦、包容、有温度的工作氛围,始终应是共同的期待和需求。
90后观点
侧面折射出职场文化的转变
如果说将“职场失语”解读成是打工人“躺平”那就过于片面。很多年轻职场人往往是工作时候显得严肃、僵硬、甚至有些“干瘪”,但下班后却满血复活。在年轻一代职场人看来,不迎合、不强融、不讨好不是消极,只是想要找到一份工作中的自由。
与其说这代年轻人是“职场失语”,不如说是选择性失语。说不说话,该说什么话,什么时候该说话,许多职场人都是心中有数。有时候职场人选择失语,只是不想强行迎合,保留一份真实;只是不想在工作时发生冲突,保留一点隐私和体面;只是不想在工作上用光所有情绪和语言,保留一点热情给生活。
小编认为,“职场失语”只是一种现象,不能概而论之,以病处之。换个角度看,它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职场文化的转变和升级。随着时代的发展,职场社交已不似父辈们在工厂里一起吃食堂、同住单位宿舍般“亲密无间”,适当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尊重他人隐私,已成更加普遍的共识。而对于这些年轻职场人的“个性”,希望职场可以多一点包容,容得下更多人不同的选择。
70后观点
重视从“技术角度”提升社交能力
职场失语是指在职场中沟通交流困难,导致工作进展缓慢、合作不顺畅的情况。笔者以为,改变这一问题关键,还在于“失语者”本人。
一方面职场人应提高沟通技巧,包括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包括倾听、表达和反馈等,可以帮助更好地与同事和领导进行交流。
另一方面,了解工作环境。了解公司的文化、价值观和工作环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并减少因不熟悉环境而导致的误解。
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从而减少职场失语的发生。
尽管不少职场人认为,工作赚钱是第一目的,并不是为了交朋友。但身处人情社会的我们,还是得从尽量和每个同事搞好关系的角度出发。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