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是第一资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这为上海各界推动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人工智能是上海着力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近年来,上海大力探索人工智能发展新模式、新路径,特别是政企校联动加大力度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目前,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上企业已从2018年的183家增长到2023年的348家,产业规模从1340亿元增长到超3800亿元,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上海多层次人才梯队已基本成型,一批顶级专家和青年英才来沪发展,人才规模达到25万人,占全国近1/3。
企业已有自主人才培养“范本”
“作为上海本土企业,企业的发展与上海优秀的人才资源、开放的生态、丰富的应用场景、完善的标准体系的支持息息相关。”专精特新企业合合信息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一家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工智能企业,发展十余年,已系统性构建了一系列内部培训和人才发展计划,与三中全会精神高度契合。
“如果有年轻人在面试时,问关于职业发展路径的问题,HR通常会把曹超阳‘搬’出来讲,”该负责人说,他是公司“拳手”产品扫描全能王的事业部负责人,毕业后就加入公司做最基础的技术研发工程师,通过公司内部各类专项培养计划、青年人才成长计划等人才培养机制,逐步晋升为事业部负责人。
在曹超阳的带领下,扫描全能王已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成为众多用户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他本人也成为公司内部人才培养机制的“范本”。
据介绍,针对技术型人才,合合信息内部设立了完善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配套相应的培训、考核与激励相结合的机制。公司每年会不定期对员工进行专项专利申请管理、产品研发、数据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启发员工不断地从研发过程中进行发明创造,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归属感。
不仅如此,企业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打造专项教学、分享平台,鼓励成员将工作成果沉淀为可分享的知识结晶。同时,助力技术人员紧跟技术发展风向,打开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业务需求、技术方向和文化,在拥抱变化的过程中获取快速学习、吸收新知识的能力。
据介绍,目前,合合信息研发人员占比超五成,可见该公司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的重视。
人才服务走近人才身边
阡视科技,一家孵化于徐汇区的创新型企业,规模很小愿景很大:专注人工智能系统软硬件协同设计,以期实现相关技术的国产替代。创业之初,团队23人曾因为没有固定办公场地而辗转多处,如今在上海模速空间租下200平方米的格子间。企业联合创始人邢妍计划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开发大模型一体机产品,让大模型技术轻量化落地,也招募更多人才“填满”办公空间。
作为全国首个、上海唯一的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挂牌半年以来,高平台、高学历、高视野的创业团队快速集聚。今年年初,模速空间二期还未开放,就已约满。
孪数科技,这家专注工业数字孪生的企业,去年就早早签约,今年3月正式入驻。据介绍,这家一共50多人团队的企业,一年有数千万元产出,因此每一个人才都是企业的“生产力”。在模速空间,像挛数科技这样,人员规模不大但却拥有“爆发力”的企业,不在少数。作为一处落点服务的创业空间,模速空间的“职责”也包括辅助企业留住人才,让人才服务走进科创企业,走近人才身边。
比如阡视科技和孪数科技两家企业的需求都很“实在”,创新企业团队平均年龄一般在30岁左右,其中80%需要在上海租房,当下最迫切的需求,就是住房、落户和子女就学。
为此,徐汇区集成发布的“五个一”服务包就精准解决了这些后顾之忧。据模速空间相关负责人介绍,服务包包括一套综合政策、一批人才专员、一张安居地图、一本服务手册、一个创业社群。以安居地图为例,通过人才“优租”“优购”“优补”,建立完善“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梯次化人才安居体系。同时,加快打造高品质科学家社区、国际人才社区和青年人才社区,形成环境宜人、配套完善、治理有序的人才集聚区。一本服务手册也将提供医疗、教育、法律、生活等人才发展全生命周期的12个类别、50余项服务事项。
据悉,两家企业也都已申请了徐汇人才公寓。
随着入驻团队的快速发展,模速空间对“三高”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为此,徐汇区出台了人工智能人才全球招募计划,区委书记曹立强带队走进C9高校招才引智。为了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精准服务人才,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今年5月,模速空间启动上海西岸国际人才港。
头图为模速空间,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