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的身边,少不了“阿姨”:也许是商场里,她们拿着抹布拎着水桶;也许是写字楼里里,她们弯下腰清理垃圾;也许是你的家里,她在擦玻璃擦洗厨台……
“阿姨”们往往年龄偏大,文化不高。根据《2023年阿姨年鉴》,2023年在岗阿姨中,41岁-50岁占比为51%,50岁以上占比为35%,即40岁以上的在岗阿姨占比高达86%。而“阿姨”们最为担心的,往往是他们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
据行业协会测算,目前我国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在3000万人左右,但由于不少家政服务业用工形式以中介制为主,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家政企业、雇主、家政服务人员三方之间的权责往往难以划分。
例如,“阿姨”在工作中受伤,因为与家政服务公司之间建立的是中介服务合同关系,而与雇主之间建立的则是纯粹的劳务关系,谁来承担责任就很难认定。因为缺乏劳动关系,“阿姨”最后不得不自己承担损失。
尊重“阿姨”,不仅是口头尊重,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其撑起“保护伞”。近日,人社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印发《关于加强家政服务职业化建设的意见》,提出10条任务举措,其中就明确指出,要维护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意见提出,一方面,要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家政企业,逐步向员工制转型发展;另一方面,引导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支持家政企业购买意外伤害、雇主责任等商业保险,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对家政企业为家政服务从业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进行补贴。
同时,探索适合家政服务业的工会建会、入会方式,扩大工会覆盖面。支持行业协会、行业联盟建立家政服务纠纷调解机制,鼓励各类调解组织、工会组织和法律援助机构依法为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做好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
我们希望“阿姨”们越来越好,她们的笑就是城市暖意的呈现。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