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休不敢休,想休不能休,这对于很多职工来说,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针对职工“休不足”的问题提出建议,呼吁修订《劳动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研究将带薪休假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保障职工休息休假权。
休息休假权尚未有效落地
我有多少假期?对于很多劳动者来说,恐怕从未仔细计算过。
事实上,我国职工法定休息休假时间包括周休息日、法定节假日、探亲假、婚丧假、产假、病假、事假、带薪年休假等,大致计算下来,一年可以有约120-130天,占全年时间的三分之一。
然而,面对这个数字,不少职工总觉得自己的休息休假时间有些“对不上”。对此,吕国泉指出,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工休息休假权还没有有效落地,现实与制度仍存在一定差距。
一方面,双休制落实率低。尽管已实施近30年,但部分行业如服务业、互联网、制造业仍普遍存在单休或“大小周”工作制。另一方面,带薪休假执行率不足。全国带薪休假落实率在57%左右,近半数劳动者因“企业不让休、员工不敢休”而放弃休假。更为严重的是,隐性加班成为了不少职工的常态化。数字技术模糊工作与生活边界,微信工作群消息等变相侵占休息时间,导致“假休难休”。
除此之外,女职工、残障职工等特殊群体休假权益,如产假、病假仍得不到充分保障。劳动者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但现行休假制度并未考虑心理健康需求。探亲假、婚丧假等40多年未作调整,存在安排不够灵活、部分职工难享受等问题。
“保障职工休息休假权,既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提升生活品质、保障和改善民生所需,也是激发消费潜能、促进经济循环的重要抓手。”吕国泉指出,尽管各地多次强调错峰休假,但由于休假模式单一,节假日集中出游仍占主导,景区超载、服务质量下降,消费潜力释放受阻,淡季消费潜力未充分释放。
细化法律法规完善制度
保障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必须法律先行。
为此,吕国泉建议,应该适应劳动类型、劳动场景和休假需求等新变化,修订《劳动法》,明确“双休制”为基准,允许特殊行业申请弹性工时,但需保障周均工时不超过44小时,并统一企业、事业和机关劳动工时等标准。修订探亲假、婚丧假,延长产假、探索设立陪产假。
同时,强化带薪年休假刚性,通过修订《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提高对未休假职工的补偿标准。对互联网、医疗等特殊行业,制定差异化休假方案。
企业休假实时监控执行
职工的休假批不批,关键往往在于企业。
因此,吕国泉指出,应该强化监管机制,加大劳动监察力度。研究将带薪休假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设立全国劳动权益区块链平台,实时监控企业休假执行情况,对违规企业处以一定比例罚款。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落实职工休息休假权利情况的监督,将规制隐性加班、保障离线休息权等列入清单,依法划清生活和工作边界,明确用人单位不得通过通讯工具安排工作,违者按比例补偿职工。查处、纠正用人单位过度加班、“克扣”休息休假等做法,摒弃加班文化。
探索推广“休假储蓄”模式
不仅如此,吕国泉还呼吁,全面落实职工疗休养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加大对职工疗休养投入力度,稳步扩大职工疗休养规模。落实2022年国务院《“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的“探索设立独生子女父母护理假制度”,总结推广“带薪护理假”相关做法。
同时,政企联动推广错峰休假,政府要每年发布“错峰休假指南”,结合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活动,引导职工分段休假。联合文旅部门推出“一票多日制”,职工凭年假证明可享景区、酒店折扣,降低错峰出行成本。探索推广“休假储蓄”模式,鼓励企业与职工协商,将未休假天数转换为未来弹性假期或消费券,释放消费活力。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