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生成式AI的爆发催生了“提示词工程师”这一新职业。无需编程技能、仅凭“与AI对话”就能获得百万年薪的传说,曾让这一岗位炙手可热。然而两年后的今天,形势急转直下。记者调查发现,随着AI自动优化提示词、使用AI门槛降低,这项技能正成为职场标配,随之带来的就业变化是,企业更青睐复合型人才。
从“百万年薪”到需求锐减
“现在连简历都很难收到。”一名猎头在与记者讨论提示词工程师岗位时直言。这一曾被OpenAI创始人山姆·奥特曼称为“未来最性感职业”的岗位,正经历冰火两重天的转变。
微软近期一项涉及31000名员工的调查显示,“提示词工程师”已成为公司未来12-18个月内“最不愿新增”的岗位之一。招聘平台数据同样印证了这一趋势:2023年4月,“提示词工程师”在Indeed平台的搜索量达到每百万次144次的峰值,而如今已回落至20-30次,降幅超80%。
国内市场同样呈现收缩态势。记者查询智联招聘、BOSS直聘等平台发现,2025年提示词工程师岗位数量较2023年锐减,岗位发布数大约下降70%。不仅多集中在垂直领域,且多数企业要求从“不限专业”转向“需行业经验或复合技能”。而在两年前,ChatGPT兴起之初,国内对于该岗位普遍以“不限专业、无需编程”为卖点,甚至出现“三天速成班”批量输送人才的现象。
技术迭代与工具普及的双重挤压
“我其实很不建议有人把提示词工程师当成一个职业来做,”在从业者看来,“提示词工程师”这一新职业的兴衰,本质上是AI技术演进的缩影。
人工智能行业从业者平凡向记者解释,“提示工程师”其实就是用prompt(提示词)跟LLM(大模型语言)交互的人,“说白了就是计算机交互师,对话的质量决定了输出内容的质量,总的来说,同样的问题,不同水平的人写出来的prompt确实是方差极大。”
不过他也指出,早期大模型如GPT-3需要精心设计的提示词才能输出理想结果,但随着GPT-4等模型智能水平的跃升,AI已能通过多轮追问、上下文理解等方式自主优化交互。微软近期发布的“自动提示优化框架”更直接宣告:AI可自行优化提示词,无需人工干预。
此外,标准化工具的普及进一步降低了门槛。例如百度文心一言、阿里巴巴通义千问内嵌提示词模板库,覆盖广告文案、演讲稿、请假条等200+场景模板,用户输入关键词即可生成结构化提示词;腾讯混元Agent 开发工具,通过可视化工作流编排,用户可将 “用户输入→意图识别→知识检索→生成回答” 的全流程封装为提示词模板。
微软研究院指出,2025年AI模型将进一步整合代理(Agent)技术,实现从简单指令到复杂任务的自主执行,提示词工程师的价值被大幅稀释。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行业需求的变化。企业不再需要大量低门槛的“调参工”,而是转向兼具行业知识、数据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上述从业者也认为,这一职业并不适合作为单独的职业规划。“因为最好的提示工程师一定是交叉学科背景的,而不是学了prompt工程就可以找到一份工作,因为prompt需要的是特定领域知识有所了解才能做好。”
门槛提高,催生“精英化”趋势
尽管整体需求下滑,不过记者也注意到,提示词工程师并未完全消失,而是转向更细分、更专业的场景。其中,传统行业成为新阵地:上汽大众招聘质量调试工程师,要求通过AI优化视觉检测系统;宁波银行引入AI数字人客服,需定制金融业务提示词。
猎聘数据显示,目前仍提供高薪的提示词工程师岗位中,70%集中于医疗、政务、金融等垂直领域,且普遍要求“1-3年行业经验+编程基础”。这一变化表明,岗位正从“通用型”向“专家型”演变,门槛的提高也倒逼从业者向复合能力升级。
与此同时,业务转型期企业也成为招聘主力。以猫鼬云科技为例,这家前身为产品战略咨询公司,正在招募“懂行业”的提示词工程师,职责包括提炼产品需求、开发方法论及培训用户。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司意识到精准、有效的提示词对于提升AI应用的性能和用户体验至关重要,“因此我们想寻找一位有才华的AI提示工程师加入我们的团队。”
该公司对这一岗位的任职资格则强调“消费品行业经验”“心理学或语言学背景”,甚至要求候选人“广泛阅读科幻、哲学书籍以拓宽思维”。类似企业更看重跨领域知识整合能力,而非单纯的技术熟练度。
值得关注的是,提示词工程师的起伏,折射出了新技术迭代对职业生态的影响。有观点指出,短期内,岗位不会消失,但需求将更集中于“AI+行业”的交叉地带。而对于从业者而言,职业的存续则取决于能否与技术和市场需求共同进化。正如清华大学发布的AI技术报告指出,未来提示词能力将成为各行业从业者的必备技能,而非独立职业。
头图为相关招聘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