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新职业|360行又添新,这次“新”在何处?我国八年来新增职业110个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5-05-24 10:56

摘要: 自2018年人社部重启新一轮新职业发布工作至今的8年中,我国新增职业已经破百。

你的职业,“上新”了吗?近日,人社部宣布拟增加养老服务师、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装修管家等17个新职业。同时,拟新增黄金鉴定估价师、旅拍定制师、智慧仓运维员、睡眠健康管理师、服务犬驯养师等42个新工种。


这一则消息,立即吸引了诸多人的眼光。而本报记者统计发现,自2018年人社部重启新一轮新职业发布工作至今的8年中,我国新增职业已经破百,一大批工作内容新颖、工作模式多样的新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就业市场提供了新的增长势能。


那么,这次公布的新职业特点在何处、它们是怎么评选出来的、职业与工种有哪些区别、新职业的发布又会对个人和行业发展带来何种作用……针对不少劳动者非常关心的话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企业人事管理研究室主任范巍研究员。


8年来110个职业成为新职业


此次公示发布的新职业,是人社部门发布的第七批新职业,伴随其消息公示,也意味着我国8年来发布的新职业首次破百。


什么才是新职业?这需要与“旧职业”进行对比。而参照的对象很简单,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当新职业评选而出时,其一定不在“大典”之中。

技术人员正在让观众体验虚拟现实。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摄影


2018年,人社部重启新一轮新职业发布工作。自此开始,新职业开始蓬勃而出。统计显示,从2018年到2022年,人社部陆续发布了五批共74个新职业。其中,2019年发布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等13个新职业;2020年发布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等25个新职业;2021年发布了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合规师、公司金融顾问、易货师等18个新职业;2022年则发布了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等18个新职业。


2023年10月,人社部再次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新职业信息,共收到新职业建议书430余份,是2021年申报量的2倍多,主要涉及商务服务、生产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其中,紧贴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等领域的建议较多,约占新职业建议总数的四分之一。


2024年新职业信息公示中,包含了生物工程技术人员、口腔卫生技师、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师、云网智能运维员等19个新职业。


而最新的2025年公布的新职业目录,共有17个职业“上新”。统计显示,我国新职业的总数已经达到了110个。


此次新职业更关注社会需求


那么,第七批最新发布的新职业,与以往相比,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呢?


对此,范巍指出,如果说此前新职业的“标签”大多集中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或是绿色化上,那么这次发布的职业则更关注社会需求面。


“新职业更多反映的是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在劳动分工中的体现。”范巍解释道,一方面,这些年国家在技术变革领域发展特别快,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机器人等一系列新技术不断出现,既产生了大量新的工作分工乃至形成职业,另一方面又促使传统工艺、传统职业迭代升级,演化出了一些新职业。


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促使了部分新职业落地,“有大量人员愿意去从事细分领域的工作,满足人们新增的那些需求,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新的职业或工种。”

范巍指出,以“养老服务师”为例,这一职业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在养老领域长期缺乏专业技术类职业的局面得到了突破,“以往该领域只有养老护理员、老年能力评估师等技能类职业,在老龄化程度愈发明显的当下,解决不了老龄人口对养老多元化、专业化的需求。”


范巍表示,一个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需要匹配的职业肯定不止一个或两个,而是需要一个“职业群”,或者是“职业金字塔”。“塔”的顶端人员专业技术较强,中下边则技能较强,“而养老服务业原来只有塔基没有塔尖,对整个行业发展支撑不足,这次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同样,在范巍看来,例如装修管家、家政服务经理人等,都是伴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精细化、专业化需求发展而催生而出的新职业。


此外,范巍着重指出,此次发布的新职业,不少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的第五和第六大类,也就是“ 农、林、牧、渔业生产及辅助人员”和“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这在以往的职业发布中较为少见,这也说明国家战略在这些领域的落地效应愈发凸显,意味着职业分类工作不断向下向细延伸。


工种数量远超职业且可“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公示的内容中,涉及了42个新工种,数量堪称近年之最。不少人在对这些工种感到新奇有趣的同时,不免也会生成疑惑:工种和职业,到底有啥不一样?


“可能许多人并不知道,工种目录在我国的诞生其实早于职业目录。”范巍指出,早在1992年时,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就已经正式颁布,整个工种分类目录依据国民经济一、二、三产分类,划分为45个行业,编制工种4700多个,将传统的八级技术等级制度简化为与国际接轨的初、中、高三级制,制定了科学严谨的编码和格式,进一步规范了标准体系。而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筹备于1995年,正式发布时已是1999年。


“从大典上来讲,可以分为大类、中类、小类和细类,但是还有第五层,那就是工种。”范巍强调,职业可以看作是工种的“总和”,而工种的发展也离不开职业的引导。之所以要设立工种,就是为了有利于技能的培训和实际工作中的更好分工。


在最新的2022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共设置了1636个细类(职业),而工种数量则达到了2967之多。而在范巍看来,今后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工种还会不断增加。


“例如,在中式烹调师这个职业下,2024年增加了火锅料理师这个工种,2025年则又增设了烧烤料理师,那么未来会不会又有新的美食料理加入其中?”范巍笑着说道,“就拿东北铁锅炖来说,如果真得非常流行,达到了纳入的门槛,或许也能成为一个工种。”


那么,工种是不是就一直“屈居”职业之下,有没有可能“逆袭”呢?还真有。


范巍表示,职业分类大典并非是“一成不变”,根据实际需求,工种上升为职业也并不罕见。例如2020年时,人社部门就宣布将“公共卫生辅助服务人员”小类下“公共卫生辅助服务员”职业取消,将该职业下的“防疫员”“消毒员”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员”等工种上升为职业。


15%入选比例其实并不低


据了解,此前新职业征集过程中,收到了400份建议,然而通过层层筛选后,最后公布的职业和工种只有59个,“淘汰”比例达到了85%。


到底什么样的职业才能“上新”,为何入选如此严苛?对此,范巍表示,其实15%的入选率已经不能算低。


很多人或许认为,只要职业够“新”,就能算新职业。但事实上,在社会上会有一些全新的“360行”,诸如“AI立体成衣设计师”、“超空间场景设计师”、“元宇宙建筑师”、“虚拟人设计师”……但它们都并未进入“职业分类大典”中。


范巍指出,一个新职业的产生必须具备职业性、社会性、稳定性、规范性、群体性等特征,同时还得考虑专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只有一个职业业态从萌芽期、成长期进入稳定期,才具备了进入“职业分类大典”的标准。

咖啡师已成为不少职场人从事的新职业。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摄影

“例如2024年7月公布的新职业中,备受社会关注的网络主播也位列其中,但是主播可不是这两年才火起来的。”范巍说道,“只有当这个职业已经站得很稳时,才会考虑将其纳入职业分类大典中。”


范巍表示,在此次的400份建议中,有些是重复申报的,有些则是前两年已经申报的,有些则纳入了待观察的名单。


“我们一定要避免新职业纳入后,没过几年就‘过气’的状况出现。”范巍强调,职业分类大典通常是“十年一修”,所以对于收纳其中的新职业,可谓相当谨慎,门槛可不低。


促成就业新赛道提高职业声望


成为国家承认的新职业,意味着什么呢?


“新职业代表了新的就业蓄水池,新职业的不断涌现,对扩大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范巍指出,新职业是时代赋予劳动者的机遇,也为其成长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追梦舞台。


新职业、新工种被纳入国家职业体系,也代表它们即将步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相当于国家给你的职业上户口、发名片了。”范巍形象地指出,这意味着职业声望会显著提升,职业标准、人才评价体系、薪酬标准、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等将一一提上日程。


同时,获得“国家承认”,也意味着从业人员关心的劳动者权益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将会有国家持续出台相关政策予以保障。这一点,近年来在以外卖小哥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群体身上展现得极为明显。


“总体来说,会给劳动者带来更丰富的就业选择、更大的职业空间,帮助从业人员提升自我、成就自我,也会对行业起到极大的促进发展作用。”范巍如此认为。


头图为专业技术人员正在对机器人进行训练。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摄影


摄 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你上班路上耗时多久?超4成职场人...

上海未来两年将培养5万名直播技能...

上海全市试点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重...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