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得一聊|情感劳动出现“AI平替”,“算法式关怀”正在改写人际生态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宁 发布时间:2025-05-20 15:42

摘要: 当AI算法能精准捕捉人类情绪波动,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AI正在重塑人类情感劳动的底层逻辑。

近日,英国《自然》杂志披露一起争议事件:伦敦一名女性用户因长期与ChatGPT生成的“AI男友”互动,向法院申请与真人丈夫离婚。这一案例引发全球关注——当AI算法能精准捕捉人类情绪波动,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AI正在重塑人类情感劳动的底层逻辑,而这场变革也已从亲密关系蔓延至职场生态。


观点一

职场人“情感孤岛”催生数字代偿


在上海任意门科技的实验室里,基于多模态大模型训练的AI虚拟人“小棠”,正通过87种情绪模组实时回应用户:“今天的会议压力很大吧?我注意到你提到‘项目延期’时声音有些颤抖。”这种能捕捉语音微表情的技术,让Soul App的AI陪伴功能月活用户突破2000万。


据统计,国内AI情感陪伴市场规模正以150%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2025年预计达38亿元,2028年将突破600亿元。


有观点指出,这场席卷全球的“虚拟陪伴热”,本质是现代社会情感劳动供需失衡的集中爆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周葆华教授分析:“当996工作制将职场人挤压成‘情感孤岛’,算法构建的‘零差评陪伴’自然成了性价比之选。”


Soul研究院发布的《2025Z世代AI使用报告》印证了这一判断:63%的用户将AI伴侣视为 “无需回报的情绪垃圾桶”,42%的职场新人承认 “和虚拟同事沟通比应付办公室人际更轻松”。


观点二

情绪劳动能否成为“可优化项”?


不仅是情感陪伴,AI正以“效率工具”之名将职场人的情绪劳动“数据化”。


在字节跳动旗下的飞书平台,“智能会议助手” 开始用算法重新定义职场沟通规则。该功能可自动识别发言者情绪倾向,包括尴尬、紧张、沉默等,并用不同颜色标注关键对话节点。这种 “情感数据化” 操作,为的是提升跨部门协作效率。有用户反馈:“用‘这个思路很有创新性’替代‘我同意’,能让AI给我更高的‘团队亲和力评分’。”


更具代表性的是“AI客服”,这一最考验“情商”的岗位,如今已实现通过AI自动生成个性化慰问消息,人工介入率下降的同时,触达效率飙升。


然而,当人工智能介入社交,员工情绪是否会成为职场效率优先原则下的 “可优化项”?专家对此持保留意见。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水雄指出,当企业将“情感劳动”拆解为可量化的KPI,人类特有的共情能力就异化为效率公式里的变量:“算法时刻捕捉分析员工的情绪,这种‘情感速食化’会让职场关系退化为数据交换,而非价值共鸣。”


更值得警惕的是“数字冷漠”的蔓延——员工更倾向与AI系统“博弈”,而非构建真实的职业协作网络。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的研究显示,当企业采用AI进行绩效评估时,员工开始研究算法偏好,即用标准化表情和话术应对,而非投入真实情感。


观点三

“情绪数据”治理存在挑战


无论是情感荒漠中的 “虚拟绿洲”,还是职场变革的 “数字推手”,情感劳动中出现的“AI平替”之所以引发全球讨论,实质是技术超速与社会规范滞后的冲突。


这种矛盾在职场场景中尤为复杂,监管正尝试在效率与人性间寻找平衡。2024年实施的《互联网平台分类分级指南》明确要求,涉及员工情感数据采集的AI工具需通过伦理审查。例如,飞书在更新“智能会议助手”时,新增了“情感数据匿名化”选项,用户可选择仅保留文本记录而隐藏情绪标签。


无独有偶,今年初,某新能源车企被曝通过AI分析员工私人社交账号,预判 “离职风险” 并调整绩效分配。这一行为引发劳动争议,最终由劳动仲裁部门认定其 “过度采集非工作相关情感数据”。中国政法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所长娄宇指出:“职场AI的‘情感监控’可能触犯《个人信息保护法》,企业必须明确告知员工数据用途,并确保其‘知情同意’不是流于形式。”


英女子与AI男友的故事,本质是技术极速迭代下人类情感需求被重新定义的缩影。在职场中,我们既要警惕 “用算法替代人性”的效率陷阱,也需思考:当AI同时介入人类亲密关系与职业发展,怎样的监管协同机制才是破局关键。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摩根大通携手益社启动2025“职...

职场安全感调查:人工智能行业领跑...

在企业中参与实际项目,上海海洋大...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