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上海需要的产业技术人才从何而来?5月28日,市政协举行十四届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围绕“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人才高地”议题开展协商议政。市政协常委曹振全在发言中呼吁,扩展高职资源,高中生毕业后可以直接申请进入高职院校。
曹振全指出,当前上海正在积极构筑人才竞争优势,但尚存部分薄弱点,例如标准化考量评价一定程度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素养。高校课程和教材更新等与科技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同时,目标导向、应用导向的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双向奔赴”不足。
为此,曹振全呼吁,推进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调整,成立由高校资深学者、企业行业专家和政府相关部门代表组成的学科调整专业委员会,定期评估科技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变化,协同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调整标准和育人模式。优化工程硕博士统考统招模式,为企业人才和应届学生设立差异化选拔培养标准。
同时,强化高中的创新教育元素,扩展高职资源,高中生毕业后可以直接申请进入高职院校,根据专业选择的不同,接受1-3年的高等职业教育,让专业技能在岗位上而不是在学校培养。设立贯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英才培养计划”,加强具有跨学科能力、多元技能、创新意识的π型人才教育培养,引领未来科技产业发展。
市政协常委邹继新则建议,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深度参与高校课程开发、毕业设计评审的配套机制,实现专业精准定向,缩短企业内训周期。
邹继新指出,近年来宝钢股份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开展了智能装备控制及机电一体化运维“双元制”订单班联合培养,近三年共签约毕业生约400人,入职后流失率低于1%,取得了较好工作成效,可为其他制造行业企业提供借鉴。
头图为招聘会现场。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