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夏后上海连日高温,广大城市建设者们却没有停下脚步。近日,笔者走进中建八局京东上海中心项目施工现场,跟随“00后”助理专业工程师廖春雨,体验一线工程师烈日下的工作。
毫米必较,半小时做好机械“体检”
采访当日上午10点朗日高照,站在施工现场,可以看到项目的巨大基坑已经初具雏形,工人们也已经开始有序作业。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背后,有一项重要工作每日都要进行——每台机械进场作业前,都要对其进行全面检查,以保证作业安全。笔者穿上安全马甲、戴上安全帽后,跟着廖春雨去检查一台流动式起重机进场作业是否规范。
廖春雨带笔者检查流动式起重机。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首先,为了确认起重机能保持平衡,要检查机器两侧的支腿是否完全伸出。用廖春雨拿出的软尺测量后,笔者测出这台起重机单边支腿伸出来2米,两边加起来是4米,符合要求。
其次,为了保证起重机受力均匀,还要检查液压千斤顶是否平稳。笔者看到,液压千斤顶下面垫了一层钢板、又垫上了足够千斤顶平面的木方,这样就能起到分散压力、防止地面下陷、防滑减震等作用。
随后,起重机的吊钩缓缓落下,笔者跟随廖春雨一起检查吊钩上用以避免吊物的钢丝绳滑落的防脱钩装置是否有效,还有四个安全卡扣开口是否朝向主绳方向,保证吊钩不会脱落。
最后,环绕车身一周,检查起重设施的各处液压线路是否有受损、漏油现象,一次检查才算做完。
毫米必较,这样检查一台器械需要半小时左右。烈日下,一圈下来,笔者手指染上了不少黑色的机油,衣服已经被汗浸透,额头有汗滴落。而这只是他们工作的冰山一角。
全副武装,每天近6小时户外作业
检查完机械安全,廖春雨还要负责协调项目建设现场的人员、材料、机械,这也是他作为助理专业工程师最主要的工作。
按规定,夏季临近中午的高温时段、极端高温天禁止露天作业。但即便避开“最高温”的那段时间,炎炎夏日户外工作也挑战重重。
廖春雨告诉笔者,他每天在户外工作的时间大概有五六个小时,“天气热时,基本上从室内到室外5分钟之后我就开始不停地流汗,衣服就基本上湿透了。”
廖春雨进行户外工作时,艳阳高照。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为了应对高温工作,这位“00后”想了不少办法:他会在安全帽里塞一些纸巾,防止汗流进眼睛;去现场前先把工作服袖子用水打湿降温,尽管热时,往往十几分钟就又晒干了;施工现场有盐汽水,他也会按需饮用及时补充电解质……
午休时间回到办公室,廖春雨摘掉安全帽,笔者在他脸上看到了明显的安全帽带的痕迹——帽带覆盖的地方是原本白色的皮肤,其他部位都已经晒黑了。“干我们这个活就会发现,还是物理防晒最管用,所以我们平常尽可能都全副武装。”廖春雨说。
克难攻坚,用专业推动城市发展
中建八局正在建设的京东上海中心项目位于普陀区,紧邻上海西站,是一个集居住、商业、办公为一体的CBD地铁上盖综合开发项目。
据介绍,该项目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包括1栋高180米的超高层办公楼、1栋高55米的人才公寓、1栋6层大型商业综合体和4栋独栋商业体,1栋暨南大学文保建筑也将迁移扩建。上海地铁15号线南北贯穿该项目,20号线将与项目共建。
中建八局京东上海中心项目效果图(资料图)。受访对象供图
廖春雨告诉笔者,建设这个项目,主要难点有三:一是建设180米超高层办公楼,技术难度高,基坑也需要挖得很深;二是在地铁周边施工,必须控制挖土所导致的地铁线路变形在10毫米范围内,需要在挖土后的短时间内用钢筋混凝土做好支撑,所以每天都在“抢时间”;三是部分地块位于地铁上盖,地铁运行期间不能施工,于是他们会在零点到凌晨四点的区间内作业。面对困难,廖春雨说,“无论刮风下雨,我都要履行我的岗位职责,确保做到尽职尽责。”
如果留心不难发现,我们的城市每天都在“生长”:总有新的高楼建起,老旧地块隔段时间就会换副模样。这“生机”背后,是无数劳动者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安全帽里被汗水打湿的纸巾、检查机械时手指沾染的机油……透过这些平日少有人关注的细微之处,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位一线劳动者如何编织城市的肌理,改变我们的生活。
头图为廖春雨正在检查机械。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