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升,这个曾被视为职场成功唯一通行证的词汇,正在年轻群体中遭遇“冷遇”。近日,前程无忧最新发布的报告揭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趋势:越来越多的Z世代开始主动拒绝升职,这一被媒体称为“有意识地去老板化”的现象,正在全球职场蔓延。
数据显示,近六成受访年轻人认为管理岗位“压力大、责任重,工作生活难以平衡”,45%的人直言“工资提升有限,不值得承担更大的责任”。当晋升从“必选项”变为“可选项”,背后折射的是一代人对职场意义的重新审视与价值重构。
观点一
理性计算下的“性价比”抉择
在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95后程序员林宇,去年拒绝了技术主管的晋升机会。“薪资提升28%听起来诱人,但仔细一算才发现不划算。”他给记者算了笔账:晋升后每周会议时长从4小时增加至15小时,有时候还需要24小时待命处理团队问题,周末还得陪客户应酬,“时薪反而降低了40%,这样的晋升不如不要。”林宇的选择并非个例,前程无忧的调查显示,年轻职场人正在用精密计算解构传统晋升路径的“性价比”。
“这不是躺平,而是更理性的职业决策。”前程无忧职场顾问指出,Z世代成长于信息透明的环境,擅长用数据评估得失。调查中24%的年轻人更希望专注于个人技能发展而非行政管理,18%的人则反感管理岗“上有领导压,下有团队催”的尴尬处境。当晋升带来的边际效益递减,年轻人自然会选择保留更多个人时间与精力的职业状态。
人力资源专家、北京大学职业发展研究中心导师李智勇分析道:“新一代职场人正在用经济学思维重新评估职业发展。他们不再被‘职位光环’迷惑,而是更精准地计算时间投入与回报比率。”
观点二
多元化成功标准的价值重构
拒绝传统晋升的年轻人,正在开拓属于自己的“成功赛道”。曾任职外企的谢滢,如今是自由撰稿人、纪录片导演兼文旅策划人,她的职业转型轨迹颇具代表性。“从《孤独星球》作者到组建文旅团队,我用三年时间证明自由职业也能形成商业闭环。” 谢滢告诉记者,她通过写作积累资源,借纪录片拓展人脉,最终打造出“小而美”的文化体验项目,收入稳定性不亚于朝九晚五的工作。
这样的选择背后,是成功标准的代际迁移。前程无忧数据显示,接近四成年轻人更倾向创业或自由职业,他们眼中的职业优先级排序清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58%)、个人成长机会(51%)、工作自由度(37%)远超传统的职位高低。正如谢滢所说:“现在衡量价值的不是职位头衔,而是能否把走过的路、见过的人都变成可生长的能力资产。”
清华大学职业发展研究所之前发布的《中国青年职业发展趋势报告》与上述数据高度吻合,《趋势报告》指出,Z世代的职业价值观呈现明显的“去中心化”特征。具体而言,年轻人正在从“追求向上移动”转向“追求向外发展”。他们更看重工作的自由度、创造力和个人成长空间。
观点三
让“职场晋升”再次吸引年轻人
面对年轻人对管理岗的“冷淡”,企业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让晋升制度恢复吸引力。有人力资源专家指出:“问题不在于年轻人拒绝晋升,而在于传统晋升模式未能适应新时代需求。”
中移研究院的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鉴。2024年,该研究院在行业内率先建立了技术专家体系,让技术人才无需转向管理岗位也能获得对等回报与职业尊荣。这种双通道体系打破了“管理至上”的单一路径,技术序列人员在薪酬福利、资源分配上享有与管理序列同等权利。
海尔的做法则打破了传统科层制,将企业变成创业平台。员工不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可以自主成为创业者。海尔集团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该模式已孵化出4000多个小微创业项目,其中超过200个年营收过亿元,成功孵化出5家独角兽企业和37家瞪羚企业。
正如调查数据所证,72%的年轻职场人更倾向于选择个人职业发展而非管理他人。上述企业的实践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这场职场观念的重构中,年轻人并非拒绝成长,而是重新定义了成长的方向。企业需要建立更加灵活的领导力发展模式,摒弃“爬梯子”的晋升标准,真正识别和培养适合新时代的管理人才。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