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张江行|24载生物样本库筑基,AI精准医疗启航!上海劳模书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新答卷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美慧 发布时间:2025-09-08 18:49

摘要: 上海劳模书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新答卷。


时隔多年,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任郜恒骏依然清楚记得第一次来到张江时的情景。那是2001年,他是最早一批参与中心创建工作的人,每天闻着福尔马林的味道入睡,而张江还是一片荒地。


24年过去,张江已崛起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主阵地,中心也硕果累累。作为长期奋战在国家工程技术一线杰出科研人员,郜恒骏先后荣获“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上海首届杰出人才”与国际生物样本权威组织“ISBER杰出贡献奖”等荣誉,今年还荣获2025年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劳动模范就是干活的人,我们都是为国家做事情。在工作中不仅要有拼搏精神,还要有奉献精神,要甘为人梯。”他说。


牵头打造我国最大生物样本库并开创生物样本标准化


生物样本,是指从人体等生物体中取出、用于科学研究或医学检测的生物材料,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石,与民众健康息息相关。


为了发挥好生物样本这一国家重大战略资源的作用,郜恒骏牵头打造了我国规模最大的生物样本库(Nature2018)——“上海生物样本库”重大专项,现储存样本逾1500万份,为疾病早期诊断、个性化治疗如肿瘤研究提供“原材料”。


我国规模最大的生物样本库“上海生物样本库”。劳动报记者李美慧摄影


“无规矩不成方圆”,从零开始建立“标准”更是一大挑战。自2007年起,郜恒骏致力于国家重大战略资源生物样本“标准工程”(卡脖子问题)的建设,牵头创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与全国生物样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其牵头编制国家首个生物样本技术标准体系,并于2019年牵头发布首个生物样本国家标准,此后累计发布25个国家标准;作为共同召集单位,组织制定并发布首个国际标准,引领推动中国标准融入国际规范并实现领先国际。


利用标准与认可准则开展大量教育培训,郜恒骏团队为我国培养了近10000名标准工程师、内审员等专业技术人员,辅导100余家医院开展样本库高标准建设,指导600多家医院达标检查与室间质评等等,极大推动我国生物样本库实现从“数量大国”到“质量强国”的重要提升。


破解7亿人幽门螺杆菌耐药难题


样本库有何作用?以郜恒骏团队对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性研究为例——这是一种我国约7亿人感染、是胃癌明确诱因的细菌,我国多采用“四联疗法”治疗,但因积年以来的抗生素滥用,导致如今耐药问题严重,根除率不足60%。


为此,中心收集包括幽门螺杆菌耐药菌株等在内的4.5万份样本,针对幽门螺杆菌的2000多个基因进行研究,后来推出了获得首个国家创新特别审批的幽门螺杆菌耐药基因试剂盒——它可检测患者对一线治疗关键抗生素克拉霉素的耐药性,让患者避开耐药药物,通过首诊精准诊疗,显著提升根除成功率。


不仅如此,中心还开发了针对幽门螺杆菌的垂直AI大模型,整合全球相关文献、诊疗标准以及自身研究成果,24小时免费提供问询服务,实现患者诊疗前、中、后的全流程管理。


郜恒骏还领衔完成了我国首个重大疾病数据行业创新中心的创建工作,在此基础上引领首批重大疾病幽门螺杆菌数据产品成功挂牌、发布首个幽门螺杆菌可信数据空间、发布我国首款幽门螺杆菌专病大模型与首款CBDTM垂直大模型,并成功获得上海首批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凭证,系列首创工作实现了数据要素机制的重要突破,探索创建了医疗数据价值化的全新范式。我国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是国际上首次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数据产品”应运而生,使得转化医学重心前移,将极大地激活样本库数据的价值。


探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为何多年深耕生物样本技术及标准领域?郜恒骏讲起研究初心。在作为消化科医生的诊疗生涯中,他发现来看病的许多患者都已是癌症中晚期,非常痛心。那时听说“做好基因组研究将来能实现预测预防、早筛早诊与个性化治疗”,他想,如果能实现上述结果,那么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期都将有显著提高。


经过24载奋斗,他当初的目标已经实现了,仅他推动研发的家用肝癌早期检测试剂条便已有近30万人使用,解决了高危人群的主动筛查难题,患者由此能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死亡率。


中心也圆满完成了国家发改委既定的各项建设任务和既定目标,先后承担国家“十五”到“十四五”的系列重大专项,成功建立生物样本资源中心、组学大数据中心、转化研究中心与精准医疗中心,高质量服务6000余家大学、研究院所、医院与药企的18000多位专家、20000多个项目。构建并践行了临床转化工程“CBDTM”新范式,即以患者健康为中心(C),成功走通了从“需求”到“样品(B)”到“数据(D)”到转化(T)“产品”再到精准医疗(M)“商品”的快速转化研究与产业化通道,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中心构建并践行了临床转化工程“CBDTM”新范式。劳动报记者李美慧摄影


郜恒骏用这样16个字总结过去:生物芯片、生物样本、转化研究和数据要素。而中心的目标也非常明确,就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下一步,我们要推进数据驱动型中国生物样本库与中国大数据中心建设,最终实现真正的AI精准医疗。”他说。


头图为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劳动报记者李美慧摄影


摄 影:李美慧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劳动视评|考公考编,年龄松绑加速...

微评|给招聘年龄“松绑”,还需加...

岗位最高年龄上限45岁!上海发布...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