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治这个“症”,何以引共鸣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安徽时评 发布时间:2025-05-01 07:00

摘要: 治治这个“症”,何以引共鸣。

“深度好文”“经典走心”“值得收藏”……每每看到这样的标题,你是不是也总有“赶紧码住”的冲动?


打开视频网站或手机App,许多人文件夹里收藏的满是所谓“一见钟情”的数字信息内容,从科普视频到娱乐综艺,从“深度好文”到精美图片,从信息邮件到网络游戏,可谓包罗万象。


然而,不少初见时被视若珍宝收藏的数字信息,却鲜少点开过。前不久,有网友发起关于“数字囤积症”的讨论,引发广泛热议和共鸣。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一种奇特的数字囤积现象悄然兴起并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何谓数字囤积?某种意义上说,数字囤积是指数字文件的积累和繁杂致使个体降低目标检索能力,最终导致个体的压力和混乱,并对个体的工作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的一种数字社会文化现象。


从更广阔的时空维度来看,囤积症并非新现象。


从一些“50后”专门辟出空间收藏储存旧纸皮、塑料瓶等,到不少“80后”也曾将糖纸、卡牌等列入收藏榜,再到互联网原住民把囤积习惯延伸到数字空间,尽管囤积之物的形态从日常实体物品逐渐演变为具有数字化特点的信息资源内容,但本质上讲,无论是实物囤积还是数字囤积,二者的心理行为并无二致。



应当看到,数字囤积行为对社会个体的影响具有复杂的两面性。


一方面,通过数字囤积,构建起自身数据信息资源库,契合情绪情感价值的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积累、提升;另一方面,失度的数字囤积所带来的一些现实问题和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


引发焦虑情绪。面对即时性、海量化、庞杂化的数字信息文件资源,许多人往往会产生“信息过载”的压力感或“错失恐惧症”的异化感,还可能引发“谷歌效应”,侵蚀用户的注意力与主体性。


浪费数字资源。海量数据的囤积和传输,给网络带宽和服务器存储带来压力,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加剧数字鸿沟。


影响效率价值。造成数字信息资源的虚悬与空转,导致信息沉没,遮蔽了有价值的信息内容资源。同时,还有可能产生信息泄露等安全风险。


为何很多人都热衷于“数字囤积”?其中有着复杂的形成逻辑和现实因素。


从个人心理的微观角度来看,“数字囤积”行为一定意义上承载着情绪情感价值,是人们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占有欲”使然。


从数字社会的宏观角度来看,“消费主义”的裹挟,数字技术的“便利性”、“信息茧房”的“圈层化”、时间的碎片化等,都是催生“数字囤积”的现实因素。



可以说,数字信息的汪洋大海里,“电子水滴”无穷无尽。


个体该如何缓解“数字囤积症”?这需要多措并举、同心同向、精简心绪,广泛凝聚个体、平台等各方共识合力。如此,才能更好地轻装前行,拥抱丰盈而便捷的数字生活。


涵养科学理性的数字消费观。比如,定期整理、清理电子设备,对重要信息进行科学分类归纳,对超过一定时间未使用的文件、游戏等数字信息予以“断舍离”。


压实平台企业的社会责任。相关部门应基于数字信息资源的生产、传播、运用等环节,进一步强化合规监管,优化数字产品设计、应用、推广,积极引导用户科学理性购买使用数字资源。


增强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正确处理好自身和媒介的关系,增强数字信息“留白”能力,打破信息茧房桎梏,在多元繁杂的媒介环境中,践行绿色、健康的数字生活方式,做一个有思辨、专注、管理等素养的数字信息使用者。


责任编辑:李霄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习近平就伊朗发生严重爆炸事件向伊...

习近平对辽宁辽阳市白塔区一饭店火...

治治这个“症”,何以引共鸣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