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调查|8成受访市民愿意带着垃圾去“旅行”

来源:劳动报 作者:黄兴 发布时间:2019-06-20 15:54

摘要: 垃圾分类,俨然成为魔都人民茶余饭后的新话题。昨日,劳动报微信发起问卷调查,8成成受访市民愿意带着垃圾去“旅行”。

7月1日起,上班路上吃早餐后,不能再随便把湿垃圾扔进路边垃圾桶了,你愿意带着垃圾去“旅行”吗?


昨天,劳动报官方微信号发布调查问卷,截至今天上午10时统计,79%的受访市民表示“带着垃圾行走,我愿意”。


上海人努力垃圾分类的样子,让人有点小骄傲。


调查一:在公众场所,若有吃剩的果皮怎么办?


根据规定,本市道路、地铁等公共场所设置的垃圾桶,一般情况下将只有干垃圾和可回收两种。7月正式实行垃圾分类后,湿垃圾随包装袋一起扔进这些垃圾桶,将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立即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有市民提议,以后出门最好带个塑料袋,如果在公共场合吃完水果、啃完玉米,不如带着垃圾“行走”,把它们带回家。那么,你愿意吗?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8成市民选择“带着垃圾‘行走’,用塑料袋把吃剩的果皮等带回家” (共计1319票);只有18%的人回答“直接扔进干垃圾桶”,3%的人选择“随便找个角落扔掉”。

为上海市民的高素质点个赞!



对于公共场合果皮如何丢弃的困扰,一些市民提出了很多建议。


观点一:公共场所尽量不吃


部分网友认为,公共场所吃东西本身就是不文明行为,能不吃就不吃。



观点二:带着垃圾“行走”


有人建议,带上随身垃圾袋,既方便又环保。



观点三:可适当增加湿垃圾收容器


当然也有人建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管理上可以更加“柔性”。


其实大家关心的这个问题,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也考虑到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则规定:“公共场所应当设置可回收物、干垃圾两类收集容器;但湿垃圾产生量较多的公共场所,应当增加设置湿垃圾收集容器。” 


调查二:“你认为影响垃圾分类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网民给我们留言说,做好垃圾分类需要大家相互监督,共同遵守;有人则指出宣传教育之余,也要加大乱丢垃圾的处罚力度;有人表示,垃圾袋能否使用降解材料,环保又干净。 


哪些因素影响了垃圾分类工作?城市居民素质,分类硬件设施,管理监督举措,抑或是舆论监督?来看下面这组数据。


“分类处置硬件设施方便好用”、“树立环保理念、增强法律意识”、“管理举措更加人性化”获得高票,分别为1211票(23%)、1165票(22%)、1147票(22%)。



“及时公布垃圾分类进展情况,让市民有获得感”、“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如曝光拒不分类的人和单位)”也是重要因素,分别有994人、742人选择了该项。


观点一:硬件设置是保障


小区撤桶走远路,垃圾随手丢一边;不知垃圾属哪类,见桶就扔不管了;上班一族回家晚,去丢垃圾已关门;站点清理不及时,高温来临怨声大;干湿垃圾要分开,破袋难题怎么办?


面对这些问题,不少市民对于垃圾桶、投放点的设置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有人认为硬件设施要跟上步伐,进一步鼓励大家积极性。



有的认为,湿垃圾破袋有点不卫生,能否推广可降解塑料袋。



还有人指出,垃圾投放点一定要标识清楚。



观点二:垃圾分类,“人”是主体


垃圾分类既然是人的行为,与个人素养、环保意识也密不可分。



观点三:人性化管理,逐步养成习惯


新习惯的养成,总是伴随着旧习惯的改变,甚至“不习惯”变“习惯”。有市民指出,习惯不是一日养成,在管理上也可以更人性化,让大家有个过渡期。



一座全球卓越城市,也是环保、宜居的生态之城。在轰轰烈烈的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既有相关职能部门的规划、街道社区的实干,更少不了广大市民的共同参与。


眼下,全市垃圾分类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上海人,冲鸭!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上海阿姨出门,因为这件事让人刮目...

今早千人上街跑步,却不是马拉松,...

最新调查|8成受访市民愿意带着垃...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