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看,这就是我们学校的‘网红神厨’,就是发明玉米炒葡萄的那个。”“刘师傅,咱们合个影吧!”在正常开学的日子里,每到饭点儿,如果刘玉红站在食堂大厅里,来来往往的学生总会特别关注这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食堂大师傅。华师大师生都知道,带起高校食堂创新菜风潮的“第九大菜系创始人”刘玉红,在高校餐饮界是“扫地僧”一般的存在。
“自己学到手的别人拿不走”
刘玉红1992年就到了上海,虽然他现在已经是华东师范大学后勤保障部膳食服务中心夏雨厅主任。但刚到上海时,这个只上过小学的穷孩子着实过了几年苦日子。
“我最开始就是在农场挤牛奶、割牛草,天天起早贪黑,干得都是重活、累活。后来我妈妈跟我说:你一定要学好一门技术,将来走到哪儿都有饭吃。所以我就听了老乡的介绍,去酒店里当小工,学厨师。”刘玉红说。
刘玉红自认“不是读书这块料,一看见课本就头疼”,但学手艺却自有一股聪明劲儿:“要说学手艺有什么窍门,无非就是手脚勤快点,多学多会,别人不想做的我就来做,不要计较。”在酒店学艺的阶段,刘玉红每天来得早、走得晚,用他的话说:“多做点又不会少掉什么,最后你学到手的都是自己的,别人拿不走。”很快,刘玉红就从一个小学徒变成了能独立掌厨“大灶”了。2010年,他来到华东师大闵行校区餐饮部,所服务的对象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意外“走红”食堂里人山人海
2013年9月,各大高校正值开学后的军训季。华东师大食堂的一道“玉米炒葡萄”突然“爆红”。闻所未闻的食材搭配,新奇大胆的创意引得学生们纷纷前来尝试。一时间,消息风靡沪上高校,不少外校学生也专程来到华东师大闵行校区的夏雨厅打卡。
“那时候来吃饭的真是叫人山人海,我们的特色菜供不应求,一整年的生意都好得不得了。连老家的亲戚都问我:你怎么上电视了?”意外“走红”的时候,距离刘玉红来到华东师大还不到三年。此前,他在一家酒店的餐厅工作。
从酒店餐厅到学校食堂,刘玉红一开始就琢磨过这个转变意味着什么:“学生来到这里读书,一来就是至少四年,我们的老师很多都是要在这里工作几十年的。所以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比较固定的一群人,如果我们的菜总是那几样,很快就吃厌了。所以必须想办法出新菜,让大家来吃饭的时候觉得很开心,有期待。”
说着,刘玉红拿出手机,打开相册,满屏都是各色菜品:鸡翅金针菇,是把鸡翅一个个拆掉骨头,再把金针菇塞进去烹饪;一盘菜看似是蘑菇炒肉,实则是将土豆去皮后用磨具刻成一个个小蘑菇的形状;夏天推出的“冰淇淋”,其实里面填的是鲜切水果,上面覆盖着沙拉酱……“你猜猜这是什么?”“这个见过吗?”翻着他“研发”的新菜向记者介绍时,刘玉红言语间有点“小得意”。
做个有责任有良心的厨师
“我现在做的是萝卜炖排骨,你看这个高汤熬得多白,小排和萝卜都是最新鲜的,老师学生们还是在学校吃得放心。”“冬天就要多做点容易保温的热乎菜,吃下去身体暖和,胃不受凉。你看这个肉的量多足,一份只要五块钱。”
天气尚寒,夏雨厅后厨里升腾着浓白的蒸汽,刘玉红一边行云流水般地操弄着一口大灶和一大盆处理好的食材,一边宝贝似的介绍着他的菜品。虽说目前已身为“主任”,刘玉红每天还是要亲手烧两样菜。除此之外,他每天早上6点钟一定要自己到岗验收菜品,各种许可证、准入证一个一个仔细看好;师生用餐时,他会在食堂大厅兜上几圈,问问大家最近的饭菜合不合口,还有什么想吃的。
用刘玉红的话说,这份工作要操的是一份家长的心:“我的孩子也都在外面上学,我也很关心他们在学校吃的什么菜,胃口好不好。所以我们这些学生的家长肯定也是这样想的,那将心比心,我作为学校的大厨,就更要做一个有责任、有良心的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