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建设者丨西藏日喀则:海拔4000米之上,脚步踏遍田间地头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柴一森 发布时间:2020-11-19 10:58

摘要: 在贫困率“归零”的背后,那些隐于镜头之外的扶贫干部们,又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

自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16.9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1669个贫困村居全部退出,18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贫困率“归零”的背后,那些隐于镜头之外的扶贫干部们,又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日前,劳动报记者对萨迦县扶贫办副主任楚波和拉孜县农业农村局科员次旦卓玛进行了专访,听他们讲述海拔4000米之上的扶贫故事。


扶贫先要扶思想,打破“等靠要”的旧观念


萨迦县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西南部,平均海拔高达4468米,由于高海拔、气候恶劣等特点,曾是西藏脱贫攻坚战中“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的地方。如今,昔日的贫困县早已摘下了贫困的“帽子”,家家户户也都过上了令人向往的生活。不过回想几年前,当楚波第一次走进村民家时,他所遇到的阻力让他从未想过脱贫攻坚能有今天这番成绩。


西藏自治区地域辽阔,特色产品丰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扶贫前景可谓广阔。不过,对于这样的优势资源,当地的贫困户们一开始并没有想着去利用。扶贫不仅要扶经济,更要扶思想。对此,楚波和他的同事们采取面对面、点对点集中宣讲、入户走访等形式,把脚步伸到了居民家中、伸到了田间地头去,宣传脱贫政策和脱贫攻坚先进典例,提升巩固脱贫能力,推动贫困民众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喝脏水、吃生肉,和村民真正打成一片


有些地方车开不了,扶贫干部们就骑马,马骑不了就靠两条腿走,有时甚至要走上两天时间才能抵达村民家,一年下来不知道要走坏多少双鞋。每当雨季来临时,滑坡、坍塌、滚石、泥石流,险象环生。这些在旁人看来避之不及的地方,在扶贫干部们眼里就是家常便饭。


楚波是一位来自外乡的干部,多年的从戎生涯,让他多了一份刚毅和坚韧。他告诉记者,初到当地时,由于卫生条件差,村民端来的水里漂浮着各种杂质,甚至透着一股牛粪味,还有村民会拿出生羊肉招待自己,看着血淋淋的生肉,楚波用力咽了咽口水,切下一块就往嘴里送。“你只有和村民们吃在喝在一起,才能获得他们的认可。”


在深入基层一线的过程中,拉孜县农业农村局科员次旦卓玛也没少受委屈。她告诉记者,全县大大小小的贫困家庭她都跑了个遍,一年平均每家要去五到六次,有些甚至要去二十多次。


有的村民嫌烦把他们轰了出去,“天天来干什么?”面对村民的冷眼,次旦卓玛只能委屈离开,“凭什么!我们给他们带去好生活,为什么却要被这样对待。”她心里暗暗地想,但很快,她又调整好了心态,提着水果又乐呵呵地上门去了。


在扶贫干部们的热心下,再硬的坚冰也有被化开的那一刻。慢慢地,扶贫干部们同村民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和友谊,他们会一起盘腿坐在草垛上,闲聊家常、喝青稞酒、吃生羊肉。潜移默化中,这些扶贫干部们也把最新的扶贫理念传递到了田间地头,融进了村民的心里。有了群众基础,扶贫工作便驶上了一条快车道。



从“输血”到“造血”,日子一天好过一天


产业扶贫是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的根本之举,是创新扶贫方式的重要举措,是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可以说,“产业扶贫”是扶贫的一剂“良方”。对此,日喀则市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发展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民族手工业、文化旅游业等在内的七大类产业900多个扶贫产业项目。


据资料显示,日喀则市全力发展壮大珠峰扶贫产业,累计开工建设青稞饲草、珠峰绵羊、珠峰牦牛、绿色蔬菜、精深加工、文化旅游、商贸流通、民族手工、生态苗圃等特色产业项目394个,受益贫困群众10.95万人;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公司+产业基地+贫困户”等运作模式,培育扶贫龙头企业46家,建设扶贫车间196个,发展农牧民专合组织6591家,42万余名群众入股合作社。


近年来,日喀则市大力推进“十项提升”工程,阿里电网联网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稳步推进,“三区三州”供电项目已完工,96.6%的乡镇和84%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畅率达到西藏自治区标准,行政村居通信工程全面完工,乡乡通宽带网络已经实现,村居卫生室全面覆盖,乡镇附设幼儿园全部建成,县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乡有综合文化中心(站),村村有农家书屋。


同时,围绕群众关心的饮水安全、住房安全问题,日喀则市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3001个,惠及全部贫困群众,2016年至2019年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2020年涉及6074户动态新增4类重点对象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的改造任务,也将于年底全面完成。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日喀则市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32个集中安置点、14个分散安置区住房建设任务全部完成,16881户70045名贫困群众全部喜迁新居。


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日喀则市通过深化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群众收入等“增收十条”措施,促进贫困群众收入稳定增长,累计完成贫困群众培训864期,达2.91万人,实现转移就业10.95万人次,劳务创收10.85亿元。2018年至2020年毕业的2053名贫困大学生实现就业1995人、就业率97.2%,2019年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380.22元,相比2015年增长372.14%,年均增速47.41%。


“阿舅啦、阿佳啦(指大哥大姐),我来看看你们啦,家里最近一切都好吗?”如今,当楚波走进萨迦县任何一户脱贫家庭时,迎接他的,是一个更比一个灿烂的笑容。“都好!都好!你们不要再扶贫了,我们现在条件越来越好,比你都要好啦!”听着村民们略带调侃的话语,楚波的心里却是美滋滋的,因为这是对扶贫干部们最好的褒扬。“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信心一天天建起来,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感。”



责任编辑:王枫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脱贫建设者丨上海:真的想念你

脱贫建设者丨贵州遵义:听百姓声音...

脱贫建设者丨云南:挥别千年贫困,...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