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丨记者手记:每一次聆听“暖男”事迹都是精神洗礼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琳 发布时间:2020-12-18 14:09

摘要: 而这种未见其人,单听旁人多方面、多层次的叙述,却也让王友农在我心中的形象鲜明、立体、丰满。

采写王友农的事迹,是笔者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多年以来较为特殊的一次经历。没有见过王友农本人,采访中都是在听他的同事、家人、合作伙伴、学生描述他们心目中的“暖男”。而这种未见其人,单听旁人多方面、多层次的叙述,却也让王友农在我心中的形象鲜明、立体、丰满。


第一次得知王友农的事迹,是在宝山区总工会举办的弘扬抗疫精神的主题图片展览上。王友农为疫情期间“海洋量子号”靠岸奔走忙碌的图片,也在展陈之中。当听到展览讲解员说,王友农为防疫抗疫劳累过度摔倒了两次,已经昏迷住院,正在全力以赴实施抢救的时候,笔者和其他现场观众,心里仍抱着一丝希望,希望他能醒来,早日恢复健康。


然而,噩耗还是传来,让人猝不及防。王友农离世,笔者接到了领导的指示,要尽快采访王友农生前的故交,完成一篇有深度的人物报道。他的家人因为过于悲痛,一时无法直接联系。笔者在网络上搜索他的信息,发现王友农虽然是邮轮港的“掌门人”,生前却十分低调,在采访中仅谈工作本身,没有任何“个人痕迹”。这些情况让短时间内完成深度报道困难重重。幸而,他生前在邮轮港的同事,全国劳模徐红给了笔者莫大的帮助。提起这位低调、对下属关怀备至的领导的点点滴滴,徐红一边流泪一边说:“我到现在都没觉得他离开我们。”


在之后的王友农先进事迹媒体通气会上,笔者见到了王友农的妻子、女儿,以及和他生前有交集的故人。每个人提起王友农,几乎都是讲着讲着就流泪。他不争名利、关怀同事、爱护学生,全身心投入工作,这么好的人突然离世了,人人都在怀念他。


王友农的妻子李国苹、女儿王伯源,更是泣不成声。因为几乎将所有的时间、精力都花在了工作上,王友农和家人相处的时光不可避免地被压缩了。但在话语之中,妻子和女儿都对王友农又敬又爱。


女儿王伯源小时候喝牛奶会吐,长大后去异地求学,独自在国外生活,一些饮食习惯早已发生改变,但王友农对她的印象却依然停留在“喝牛奶会吐”。每当看到女儿喝牛奶,他都会满脸疑惑地问:你不是喝牛奶会不舒服么?而王伯源能回忆得起来的为数不多父女间的独处时光,大多是在车里度过的。上中学时,她每天六点半就要出门,王友农一早送她去学校,然后直接去单位上班。就是在路上,她才有机会和父亲聊一聊。但王友农经常会走神,要喊一声或拍一下。王伯源知道他在想工作上的事,她十分理解父亲的工作,从来不觉得父亲对她关心太少,反而最崇拜的就是父亲。


而妻子李国苹也透露了丈夫生前不为人知的点滴细节。当年他参加高考,有同学忘带准考证,王友农骑车飞奔去帮同学拿准考证,因为迟到,不少题目未做,与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踏上工作岗位后,他资助过贫困学生,也三五不时地会去看望独居老人。直到王友农去世前,他和李国苹两人依然住在一栋没有电梯的老式公房里,窗户坏了七年,他也没时间修理。


王友农走了,他的事迹和精神一直被人传颂。每一次采访王友农身边的亲朋好友,聆听他们讲述自己眼中的“暖男”,对笔者来说都是一次精神洗礼。这份劳模精神,已经烙印在了所有认识他的人的心中。


责任编辑:李成溪,王枫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疫路上有你同心守“沪”,上海金融...

满格信号提升核酸检测登记效率,劳...

把家“搬”进居委会,24小时枕戈...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