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1年,为解决城市工人居住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一村动工修建。是年10月29日,《劳动报》以头版画刊报道了这件“上海工人的大喜事”。七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这里的居民们又迎来了喜事——随着曹杨一村二工区成套改造率先完成,首批回搬居民迎来了回家的好日子。连日,本报记者在曹杨一村采访了回搬的居民、劳模后代、改造项目建设者,共同回溯“劳模村”的迭代与发展,新老居民们的成长与回忆。
一人住新村,全厂都光荣,荣耀七十年的“劳模村”
曹杨一村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意义。
1951年,在上海市政府“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的总体方针下,曹杨一村开始动工;1952年,可容纳1002户居民的48幢砖木结构两层楼房全部落成,迎来首批住户——沪西各工厂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后来,二村、三村等相继开建,一直到1977年曹杨九村落成,形成曹杨新村“白墙壁、红屋顶”的整体建筑风格,工人新村的名气越来越大。
1951年10月29日,《劳动报》以头版画刊《上海工人的大喜事!》报道曹杨新村动工时的火热景象,包括正在建造中的工房全景、设计模型及建筑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报道热情洋溢而充满欣喜之情:“人民政府时时刻刻都关心我们工人的生活,在财政经济刚刚好转的时候,就设法帮助上海工人解决最迫切需要的房子问题,已在沪西动工建造规模很大的工人住宅。这实在是上海工人的大喜事。事实证明,解放以后的工人阶级,依靠自己的劳动,生活将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在当时,入住曹杨新村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首批工人搬家时,原先居住的里弄会举行盛大的欢送仪式。“一人住新村,全厂都光荣”,住进工人新村,让很多人向往、羡慕。从1002户时的杨富珍、裔式娟,到新世纪的张兴儒、金晶,曹杨新村是一片劳模辈出的红色热土,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质不断延续。
“一户一策”定制方案,改造后每户独立厨卫
曹杨一村的规划、设计与建造,注入了当时最先进的理念。房屋红瓦白墙,掩映在绿树丛中,房前房后开满鲜花,绿化率超30%。整个社区规划成一个15分钟生活服务圈——中心是公共办事场所,学校、卫生站、合作社、菜场等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分布在居民区周边。2004年,曹杨一村被评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70年时光悠悠,当年雅致时髦的房屋也日渐老化。墙皮渐渐被时光剥落,木质楼梯咯吱作响;合用的厨卫使用至今让居民生活略显尴尬,新村变得不再宜居。2018年起,普陀区委、区政府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将旧住房成套改造定位为重点工作。在此背景下,结合普陀区政府2018年非成套房屋的改造计划,曹杨一村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应运而生。
如何在“恢复建筑原貌”和“改善居住质量”间取得平衡,设计师们的工作犹如螺蛳壳里做道场。改造项目中,曹杨新村街道组织工作人员和设计师“一户一策”制定改造方案,增加居民对房屋改造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来自上海建筑装饰(集团)设计有限公司的项目责任设计师金晓明说,过去一年几乎天天都泡在这儿,把曹杨一村当成了家,把居民当成了家人,“有些居民腿脚不便或者年事已高,我们就上门为居民讲解方案。”
设计师介绍,这次曹杨一村的改造有两大要点:一要遵循原有城市肌理,保护与传承历史风貌。改造时保持每幢楼南立面历史风貌不变,减小北立面内凹尺度,通过重新布局楼梯通道的方式给居民更大空间。二要最大程度便民利民,改造后给予每户独立厨卫,户均增量使用面积约8平方米(含原公摊使用面积返还4平方米)。曹杨一村现分为四个工区,总计48幢房屋,总建筑面积约为4.89万平方米,现居住总户数约1500户,改造中,1500多户居民就有1500多张图纸。
传承、延续、融合,5G智能路灯点亮新生活
一辆辆搬家的货车驶进驶出,老居民们手提小家什笑容满面,昨日一大清早记者抵达时,曹杨一村二工区正是一番乔迁的热闹情景。而居民陆续回搬后,还会发现很多贴心的设计和改变。
通过传承、延续、融合劳模精神,曹杨一村此次改造试图打造更宜人宜居的花园社区。比如,改造以社区景观为载体复原新村的记忆,设置了纳凉广场、休憩廊亭等;增加了智能化设施,5G人工智能灯杆、电子屏等可以同时实现智慧照明、环境监测、播放广播等多种功能,为居民提供一个可互动的未来居住区公共空间。
在宅间,建设者们对建筑周边绿化进行改善,梳理下层植被品种,保留较为完整的树木,将绿化代替小区围墙进行软隔离,小区居民凭门禁卡可直接进入旁边的兰溪青年公园;设计了晾晒与景观功能相结合的晾衣架,通过合理布局,开阔了景观空间。
小区交通规划更加合理,活动空间与车行空间分开实现了人车分离,新增加的停车位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进一步满足居民需求。同时,小区内所有的弱电和强电架空线入地,最大程度地还原和传承曹杨一村历史本色与文化底蕴。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从70年前第一个工人新村开建,到如今精细化推进旧住房改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以贯之。
居民眼中的曹杨一村
全国劳动模范裔式娟忆1952年入住时:在这里过上了梦想中的生活
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的首批住户是光荣和自豪的。他们是经过层层选拔的一线工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据相关报道,这1002户人家,来自217个纺织厂和五金厂,分布在普陀、闸北、长宁三个区,全国知名劳模裔式娟便是其中之一。
裔式娟曾在受访时多次谈及当年的情景。“1952年6月末的一天,曹杨一村大门口敲锣打鼓,红旗招展,灯笼与横幅高高挂起。”那一天,22岁的她带着一个装了两件旧衣服的手提箱,乘着卡车,来到了这片新落成的楼房。随风飘扬的横幅上写着:“欢迎先进生产者入住曹杨新村。”
作为首批住进新村的人,裔式娟受到莫大的鼓舞,干劲儿也更足了。“翻身感”对于当下的劳动者似乎只是一个遥远的说法,但对于那时的裔式娟来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荣誉和获得。在住房条件普遍极差的20世纪50年代初,曹杨新村无疑极具吸引力。她说,在这里,自己过上了梦想中的生活。这里的房内铺着木地板,出门绿树成荫,流水潺潺。首批住户被当作最为真切的榜样,向自己身边的工友们展现着生活的光明前景:让我们一起好好生产建设,大家将来都能住上这样的房子。
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施云霞:工人新村的荣光在新时代延续
曹杨新村街道源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施云霞,是居住在曹杨一村的劳模后代。她的奶奶是首批入住“一村”的劳模。
“家里长辈时常会提起,当时是戴着大红花,敲锣打鼓,欢天喜地搬进新居。在那个上海市民普遍还在使用手拎马桶、煤球炉的年代,曹杨新村的工人们已经用上了抽水马桶和煤气灶。那会儿,家住在曹杨新村就是荣誉的象征。”
“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对这里的居民和生活特别有感情。”曹杨一村启动旧住房成套改造,作为区人大代表的施云霞是提案者;改造启动后,她和设计师们挨家挨户走访,询问居民意见落实“一户一策”的改造方案。采访当天,曹杨一村二工区门口,施云霞正在新改造而成的源园社区居委会忙碌。刚刚改造完成,布置尚未妥当,居民活动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和施云霞一起行走在居民区,不少人和她亲切地打招呼,有的是问候,有的提出难处,也有人要和她在新启用的居委会合影。
居委会同事们说,在日常工作中,施云霞对居民热情大方,来者不拒;立足社区发展,她总能让老百姓真真切切享受到服务;她是社工们的好榜样,也是曹杨劳模精神的传承者。
“老工人新村的荣光与骄傲在新时代延续。这里丰富有趣的劳模故事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学好‘四史’的生动教材。”施云霞说。
首批入住劳模子女高林林喜迎回搬:独门独户了,烟火气还在
在曹杨一村二工区的广场上,记者遇到了73岁的老居民高林林。这阵子,她正忙着打扫新家,准备下月正式回搬。1952年,4岁的她跟随父母搬进曹杨一村,在这里读书、结婚、生子,度过了近七十年的时光。
她高兴地带记者参观了新家。“这里原来是楼梯,现在改成了厨卫”,这样一来高林林的家多出了8平方米左右的空间,生活也舒适多了。她回忆,曹杨一村刚建成时还没有通煤气,每层楼合用的厨房里,三户人家两个大灶台,大家每天生火做饭,楼顶的烟囱里升起袅袅炊烟。通了煤气后,烟囱虽然没了实际功能,却成为工人新村独有的符号。“屋顶的烟囱在改造中保留了下来,对我们这些老居民来说,充满了回忆。”
她向记者回忆起儿时的生活,最让她感慨和感动的,是那些劳模先进身上的高尚品质。“每次有大扫除,他们都抢着干。到了夏天,蚊虫很多,父母就让我在面盆里涂上水和肥皂,在楼道里为大家驱蚊。”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也成了她印象最深的劳动教育启蒙。
“后来结婚单位分房,我也要工人新村的房子,因为这里有很多快乐的回忆。”高林林说,在当时住在“一村”是一种骄傲,“邻里之间特别熟悉,合用的厨房里一边烧菜一边聊天,烧了菜还要分着吃,从不红脸。”
她期待着回搬后,老邻居像过去一样话家常,分享熟悉的烟火气。“现在独门独户了、条件改善了,但从心理上,我从没感觉是‘独门独户’的,那份邻里间的情谊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