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至今日,沪上开展线上教学一周多了。由宝山区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员、德育双中心副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蔡素文主理的公众号“心家源”之“2022云课生长新辑”已发布了12篇高质量推文,指导家长与学龄期孩子共同度过这段疫情期间的网课时光。
孩子上网课容易分心、不自觉怎么办?亲子共同被“封”在家里,如何调适心理?怎样当好初三高三学生的冲刺“陪跑员”?记者就职工家庭关心的热点问题采访了蔡素文。
宅家上网课要有“仪式感”
在3月12日当天,蔡素文根据2020年学生居家学习、家长亲子生活的情况,写了一篇《网课宅家之家长“十要十不要”》的推文,评论中收获了包括市精神卫生中心何燕玲等专家的强烈点赞。“要开个家庭会议,明确职责,彼此约定;要和孩子共商宅家学习计划,张弛有度。……不要失去节奏感,让时间“失控”。不要“机”不离手,错失家庭互动时光。”
蔡素文说,在没有疫情之前,大家对居家办公、线上学习有很美好的想象。但这两年实际体验下来,很多人才自知其中的挑战:孩子没有了同学的陪伴,容易自由散漫起来,一天24个小时宅家,过得浑浑噩噩、不知所措。
“家长和孩子应该开一个家庭会议,讨论好每日宅家的作息安排,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等等。”蔡素文建议道,为了能让孩子更好地投入学习状态,亲子间可以刻意做一些“仪式感”的事情:比如把学习环境布置一番,移除容易分心的物品;孩子每日穿着校服上网课; 家长模拟学校打铃的方式隔断孩子的上下课时间。
当然,也有不少坚守工作岗位的双职工家庭,目前每天是由孩子的祖辈提供看护支持。蔡素文建议说,祖辈看护孩子也很好,但是家长仍然要给孩子作规矩,通过家庭会议确定下来的每日作息安排,也要让祖辈贯彻执行。
蔡素文建议,每天回家后,家长要多花时间和孩子沟通,说的内容不是“作业完成了吗?”之类的目标问话,而应该是关心孩子的本身,和他聊聊:“今天过得怎么样?你感受怎么样?你希望得到什么协助?把这三句问句融合进亲子间的沟通中,能让孩子在心理上得到家长满满的爱的支持。
特殊时期培养孩子积极思维
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上海中小学也一度采取线上教学。再到今年,据蔡素文这几天的小范围观察,很多家长已经从容淡定许多。但不同的区别是,根据上海目前疫情防控要求,目前不少孩子和家长都被严格限定在一个封闭环境内。“这对家庭成员间的心理挑战是比较大的。”蔡素文表示,如果处理不好,学业压力又叠加亲子关系压力,很容易爆发亲子间的矛盾冲突,“当然反过来说,如何能积极地面对,利用好这段亲密相处的时间,完全可以升增进亲子间的关系。”
“如何在逆境中能做出建设性、正向的选择和应对方法,是一个人重要的能力,而现在正是家长培养孩子这种能力最好的时候。” 蔡素文建议,在变化中发展良性的思维,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来思考,如何用积极的视角来重新理解一个事实,比如:虽然是“被隔离”,但“也是一种保护”;“小区封控”,说明“还好发现得早”;“线上教学”,那是在“考验我的自律能力”。
蔡素文说,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人们对细节的感知度大大降低了。按照防疫要求,当家庭成员必须暂时封闭在一个限定空间里,很多人会难受得难以自处。蔡素文提出了一个“感知颗粒度”的概念,“就是即便我们不能改变物理空间,但是不是可以改变眼光,来拓展一个封闭环境里的‘内涵’和‘外延’。”比如,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同在阳台上感受春天的气息,不同时间段观察周边气候的变化,花一点时间观察金鱼缸里鱼儿的活动状态,每天记录自己的心思意念等等。
复习冲刺不忘劳逸结合
当下,还有一个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那就是正值初三、高三关键期的学生。职工家长如何当好孩子冲刺阶段的“陪跑员?蔡素文特别给出以下建议。
制定复习排片表,从现在到中高考安排一个倒计时,科学合理地配置时间。每日安排孩子拥有专注学习的时间,如果不能沉下心来学习,要共同找找原因。居家复习阶段,父母也要特意安排“中场休息”,比如听音乐、做运动,劳逸结合才能让孩子的大脑始终保持稳定的激活状态。鼓励孩子适当与同学老师沟通,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和同学沟通能了解其他人的复习进度,或者纯粹与同伴聊个天、减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