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夜奋战“四叶草”,中建二局5000余名工友投身上海最大方舱医院建设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佳敏 发布时间:2022-04-09 12:00

摘要: 中建二局累计投入5100名工友,用3天时间打快战、打胜战。

4月5日深夜,中建二局“千军出动”,连夜投入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改造工作中,为具备5万张床位的上海最大规模方舱医院建设助力。据了解,该方舱医院共有八个展馆,其中,中建二局负责的B区2号馆,面积达5万平方米,可提供超7500张床位。截至目前,中建二局累计投入5100余名工友,基础改造工作已经完成,该项目也将在今天完成交付。



力克“四难”!千军赴战“四叶草”


4月5日晚上11点,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灯火通明,一车接一车的工友从中建二局上海各处工地奔赴而来。为了确保建设人员顺利进场,中建二局连夜为各在沪及周边省份参建项目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协调上百张通行证。



“进场时,图纸还在不断完善,我们必须做到边设计边施工,同时集全局之力,落实人力、物力组织”,中建二局副总经理、华东分局局长、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项目总指挥苏振华说。


摆在中建二局建设团队面前的有“四大难关”——施工面积“大”,床位数量从6000张增加到7500张,这对只有不到4天施工时间的项目团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资源整合速度“快”,由于上海多所方舱医院的加速建设,上海本地物料资源已非常紧缺,要以最快的速度从周边省份调集资源,才能保住进度的持续推进;施工推进“难”,从4月5日晚进场开始,中建二局团队不仅面临着“无图纸、无完备的施工方案”带来的困境,还面临着四面八方赶赴而来的团队磨合问题,同时,上千人的食宿供应和防疫保障迫在眉睫;现场环境“苦”,在连轴转的工作下,团队成员们解锁了五花八门的睡觉方式。窝进睡袋,“以地为床”则是现场休息区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高度紧绷的精神压力更是让所有人都不敢稍松一口气。



作为中建二局此次改造项目的总指挥,苏振华和指挥团队的领导们白天在现场统筹协调物料进场和各环节生产推进,晚上一头扎进办公室研究施工计划和后续物料的组织。为了提高施工进度,项目团队综合运用BIM技术,现场按编号拼装非污染区、污染区等不同区域的板材,“平时需要2个月调试的工作我们要在24小时内完成,各类管线需要通过模拟铺搭,一次安装到位。”



不讲条件!确保建设高质量


方舱医院改造项目最重要的是要将生产物资和施工人员做到充分的调动与调配。5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7500个床位,仅不到4天的工期,保护国际会展中心原始结构,这些原不复杂的“简单”要求汇集在一起变成了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的“攻坚”目标。每一次施工设计图的变动,项目团队都会重新梳理施工方案,充分保证施工进度。



作为中建二局华东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翟雷率领班子团队坐镇指挥,他说,“改建方舱医院对施工要求和专业标准都要求很高,现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是超乎想象,和参与火雷神山建设相比,这次时间更紧张,但我们已有了相对成熟的经验,我们必须在保证速度的同时确保质量过硬,这也是对医护人员和病患负责。”



中建二局华东公司副总经理刘四海、张宝,总工程师王永生日日在现场“守夜”调度,哪里有人力?哪里有器械?哪里有材料?种种问题让他们翻遍了通讯录、绞尽了脑汁。按下了暂停键的上海不比以往的高速运转,资源调配的困难程度成几何级地增加,半天时间行走三万多步,成为大家的常态,每个角落都闪耀着建设者们全力以赴的身影。


无数个电话、无数次磋商、无数回沟通在风驰电掣中完成,一方方砂浆、一卷卷线缆被送到现场被加工和安装,一个高品质的方舱医院的雏形正在缓缓显现。



据了解,方舱医院主要由医护人员生活区、缓冲区(包括一消、二消、缓冲、物品存放区)、患者生活区组成。截至采访时,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2号馆已方舱林立,正在进行水电安装以及床铺收尾工作。


翟雷说,“方舱早一日建成,病患就能早日得到收治,我们必须不讲条件、不打折扣地准时完成工程任务。”



拼尽全力!冲在一线履职责


在现场施工快速、高效施工的背后,离不开一批党员的带头行动。


4月6日,中建二局上海青年突击队队长、党员许宁到达了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改建方舱医院项目,作为工程组的组长,许宁负责现场施工管理,他不仅要熟悉方舱医院的建设工序,还要协调众多人力物力。他知道与疫情赛跑,起步即冲刺。


“许总,砌块还没跟上”,“许总,这边作业面马上完成,下个作业面的物料到位了吗?” 在一遍又一遍的电话声中,许宁想方设法,机械设备从刚开始的2台增加到40多台,各项物资总能在凌晨时分如期进场。然而,随着物资逐步到位,人员调配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舱位隔板安装需要人手,单人床的组装也需要人手,集装箱的拆卸更需要人手……一通通“要人”的电话接连不断,许宁冷静分析人员配比、物资数量及工程实况,合理调配各系统人员,确保工程高效有序,不让工作面有任何一片空白。



和许宁一样,项目片区负责人、党员苏宪新、郑义也带领着一批建设者分别从江苏、湖北火速前往施工现场。时间紧、任务重、现场物料紧张、人员配备短缺、参与单位众多、临时团队多来自全国各地,如何协同作战?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严峻考验。


他们以各项目带队负责人为抓手,重新布置带班责任划分,点对点联系各专业、各工种劳务工人,妥善进行人员分配管理和工序组织,组建物资协调、后勤保障、防疫安全等7个小组,一天时间便完成基础改造施工。


而在如火如荼、热火朝天的施工的背影里,也隐藏着后勤保障工作鲜为人知的波澜起伏。在接到任务的第一时间,作为后勤保障组组长的吴瑞就确定重点问题应对预案,划分区块、责任到人,着力将后勤保障的每一点做到尽善尽美。“行”是挡在吴瑞及其团队前的第一重关卡,在疫情最吃紧的关头,可供调用的车辆有限,且通行证办理过程繁杂耗时长。经过多方努力,找到了一批不怕苦累、不惧疫情的司机师傅,接送援建队伍奔赴建设战场,连夜落实所有车辆、人员的通行证,保障了援建队伍在封控管理下及时就位。


看着方舱医院从无到有,吴瑞颇有感慨,“面对极端的困难,我才发现一个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一个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够和项目团队奋战在抗疫一线,是我人生当中弥足珍贵的回忆。”



中建二局的战疫勇士们众志成城,守“沪”相助,不负初心、不辱使命,勇往直前。


责任编辑:李佳敏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猜灯谜,包汤圆,中建二局返岗职工...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