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好防护服、隔离衣,戴上三层手套、眼罩和面屏,李培蕾驾轻就熟地进入方舱医院病房缓冲区,在踏入阳性病区的那刻,外界的声音不再清晰,呼吸也变得有些急促,这扑面而来的“稀薄感”,李培蕾一开始有丝畏惧,现在早已习惯,有时她甚至会想:在方舱医院历经的所有冷暖悲喜,每一件都值得被铭记。
距离4月9日上海职工休养旅游服务总社总支书记、副总经理,上海市工人疗养院(上海职工康复医院)副院长李培蕾奔赴静安区某方舱医院支援医疗工作开始,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个月。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李培蕾既是与病毒斗争的无畏战士,也是给患者关爱的白衣天使。她用专业与爱心,在方舱医院这片“特殊战场”,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要对得起军人的身份
“我是医生,同时,我也是一名军人。”李培蕾时常这样告诉自己。所以,当获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需要精兵强前往抗疫一线“冲锋陷阵”时,李培蕾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主动请缨到方舱医院工作。与许多“大白”不同,作为一名转业军人,李培蕾的大白服上也多了一道别样印迹,那就是一个“军”字。
还记得第一次查房,李培蕾身上的这个“军”字就引发了关注。一位年龄稍长的女病人好奇地指着隔离服上的字问她:“这是什么意思啊?”李培蕾轻声回答:“我是军队医生,来支援方舱的。”一瞬间,李培蕾看到这位女病人眼中有了泪光闪动:“部队来支援了,真是太好了,我们一定会胜利的!”
也是在那个刹那,李培蕾才真正意识到,“军民鱼水情”这几个字早已在老百姓心里扎了根。“我也坚定了信念,自己更要对得起这个身份,把工作做好!”李培蕾说。
给病人带去希望与信心
方舱医院工作的艰辛,并不都像社交媒体传播的那样,许多是不足为外人道的。这里的空气充斥着病毒,每一件物品都可能成为感染源,医务人员一个不经意就会有被感染的风险。在李培蕾负责的方舱医院内,大部人或多或少是有症状的:发烧,咳嗽,咽痛最为常见,李培蕾说:“有些病人咳嗽到胸痛,浓痰排不出来,高热乏力,是很难出现有体力又蹦又跳的情况的。”
这些客观因素也决定了李培蕾的救治工作“步履维艰”。李培蕾必须逐人询问情况,有些病人没有力气说话,没有听诊器,她只能伏下身凑近听病人讲述病情,听咳嗽的声音,甚至有时还要请病人当场咳痰留样观察。直到有一天,一位病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和她说:“到底是解放军医生,好像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怕我们呢!”李培蕾才突然意识到,在救治之外,她还给病人带去了希望和信心。“回想起来其实不是没有后怕过,危险无处不在,只是当时完全没有关注自己。”李培蕾笑着说。
救护他人也疗愈自己
李培蕾始终觉得,救护他人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一场疗愈。
4月9日晚上首批入舱的患者中,有位70多岁的慢阻肺患者,24小时离不开制氧机。李培蕾还记得每回经过这名患者身旁,她都默默地看着医生,眼神里充满了期盼但又似乎不敢靠近。终于有一天晚上,轮到李培蕾值班查房,老人忽然紧紧拉住她的手,向她求助:“医生,我感觉很不好,怕不行了。”老人始终不肯放开李培蕾的手,焦虑和悲伤都写在脸上,泪水更是止不住地往下流。“不会的,不会的!”李培蕾一边安抚老人,一边走近她,再轻轻地抱了抱她。“我靠近她告诉她,医生一直都关注着她,让她放心,方舱医院正积极给她联系相关医院,尽早转运到定点医院继续治疗。”李培蕾回忆:“最终,这位老人的心情这才渐渐平复了下来。”
后来,这位病人也被安全转运到了专科医院,李培蕾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下。她说:“疫情当中,医生对病人来说就像是‘救命稻草’,作为医务人员,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全力救治,尽全心抚慰病人。”可李培蕾也无法忘记,那双曾向她伸出的微微颤抖的手。
在方舱医院的日子里,李培蕾习惯性地拿着纸和笔,认真记录着每位病人的情况:“其实方舱医院里,任何物品都是不能带出舱外的,最后用工作手机把查房记录拍照上传,回办公室后整理后开医嘱。”即便是这样,那个向李培蕾借纸的刻苦学习的女孩、在抖音上“相聚”的病友、爸爸妈妈带着的小卷毛……都被李培蕾一一记录了下来。每每回想起他们,李培蕾战胜疫情的决心就又增添了几分。李培蕾说:“白衣铠甲,在疫情面前逆光而行我义无反顾,我希望把这些病人死死地护在身后。我也为我和我的同伴们自豪,我们携手并肩做到了毫无退缩,与子同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