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劳模、上海工匠张家榕:“我是临港产业工人队伍改革的亲历者,也是受益者。”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佳敏 发布时间:2022-05-27 12:17

摘要: 通过临港工匠评选,张家榕成功落户浦东,他说,临港是他乐业安居的福地,更是成千上万和他一样产业工人梦想启航的地方。

回想8年间与同事们并肩奋战在临港这片沃土上的种种情景,上海市劳模、上海工匠、上海上飞飞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简称:上飞装备)工装事业部部长张家榕难掩激动之情:“我是临港产业工人队伍改革的亲历者,也是受益者。”


2020年6月,“临港新片区职工技能登高计划”制定实施,提出建设1所产业大学,10个产业实训基地;选拔100名“临港工匠”,1000名“临港学徒”;实现10000名一线职工技能等级提升,10000名重点产业高技能人才储备……以高质量人才发展推进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举措,逐一都在“开花结果”中。入选“临港工匠”的张家榕成功落户浦东,他说,临港是他乐业安居的福地,更是成千上万和他一样的产业工人梦想启航的地方。



成立临港产业大学

构建新型产教融合教育体系


2007年大专毕业后,张家榕一直从事飞机装配相关工作。2014年,他正式入职上飞装备,随迁来到临港。“近些年来,国内飞机装配行业发展进入加速期,可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差距依旧明显,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经常出现。”张家榕决心好好提升自己。当他知道第二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有一个非全日制本科时,他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开学后,我发现班级20多个同学大多和我一样是技术工人,他们来自临港各个单位,都很珍惜能读本科的机会。”现在想来,张家榕觉得当时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除了个人职业规划和企业行业需求外,无疑也是对临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临港发展也始终没有辜负这些不断努力的产业工人们。现如今,临港产业工人深造的机会越来越多,平台也越做越大。2020年12月,上海临港产业大学(以下简称“产业大学”)正式成立,从运作方式、教学内容、培养模式、学历认证等方面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构建起了独具临港特色的新型产教融合教育体系。



区别于张家榕等产业工人以往就读的传统大学,产业大学采用的是“虚拟校区、实体运营、产教融合、创新引领”的运行方式,依托于临港集团职业教育与企业大学平台,借助业内龙头企业人才培养体系,整合临港五校学历教育与社会服务能力,建立从在校大学生联合培养、在岗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到社会求职人员的岗前培训的新型产教融合教育体系。在教学内容上,产业大学创建了“互联网 +”职业培训课程体系,开发完善与新片区重点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相关的具有国际水平的专业教学标准,引进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培训课程等优质培训资源,进一步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在培养模式上,产业大学实行企业为主体、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模式,打造产业创新源头“最先1公里”与产业化“最后1公里”的对接平台。在学历认证上,学员完成产业大学的相关课程后,可以获得相关院校颁发的学历证书、课程结业证书,或知名培训机构颁发的相关证书。



搭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优化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参与C919首飞的总装任务、交付首架ARJ21-700大飞机……翻看张家榕来到临港后的履历,高光时刻无数。成功背后,张家榕也隐隐有担忧:“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上飞装备能参与国家尖端靠前飞机产品制造,是十分不易的。飞机制造又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产业工人队伍庞大,对工人的专业要求高,有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招工难、培育人才周期长等实际问题。”


2021年初,上海机电学院来到上飞装备调研,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主题展开了一次交流。尽管张家榕因出差没有参加现场交流,但他却也因此开拓了一些思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无疑将是解决我们企业上述问题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校企共赢的必然结果。”


这点恰恰也是临港新片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改革时,率先考虑到的。按照新片区产业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临港依托具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的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实训基地及大型骨干企业培训中心,推进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开展职业培训,开发培训课程、制定培训标准、组织专业教学、提供岗位实践等,同时,制定技术工人培养规划和培训制度,积极开展上岗培训、高师带徒、转岗培训、技术研修等各种类型的培训项目。目前,临港已搭建实训基地9个,开设培训项目24个。上海电机学院产教融合大楼项目也于去年正式启动,项目建成后,上海电机学院将形成人才培养、产业服务、科学研究、实习实训等综合性功能,成为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核心区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


张家榕说:“这一举动无疑将未来会对我们临港新片区的发展提供巨大助力。”



推进新型学徒制

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从一名“学徒”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劳模工匠,张家榕也历经过传统师徒带教的年代。他说:“刚进单位时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什么样的师傅教出来什么样的徒弟。”张家榕深知,以往的上岗培训和师徒带教千人千面,又太拘泥于员工技能培养了,而这与企业实际发展和个人提升往往是脱节的。“所以我们在上飞装备内部重塑了岗位培训和高师带徒,增加了很多标准化、流程化、专业化的培训内容。”张家榕说。《事业价值观》、《团队意识》、《科学管理团队》等课程“矩阵”的形成,更好印证了有效拉动技能人才队伍能力建设,不单单只有技能培养这一个方面。


而在临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进程中,张家榕也看到了异曲同工的地方。在临港集团统一部署下,临港集团工会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作为首批上海市企业新型学徒制园区型试点单位,临港集团立足园区内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培养工作,采用“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校企双师联合培养”的模式。学徒培养目标以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为主。培训内容为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安全生产规范和职业素养等,还特别增加了工匠精神等相关内容。张家榕就曾作为劳模工匠代表,走入海洋大学进行宣讲,看着台下可能成为自己“同事”的莘莘学子,张家榕对临港新片区未来发展更是充满了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临港新片区接受新型学徒培训期满后,还可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结业(毕业)考核,合格者可取得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目前,临港新片区新型学徒制项目涵盖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已累计培养学徒1248人。经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备案,临港已培训技能人才10838名,其中7362人通过理论及实操考试,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责任编辑:梁嘉蕾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推进“产改”进行时:拥有一技之长...

一线劳模工匠探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一线劳模工匠探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