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0号,这是家的呼唤”,宛平南路600号,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地址成为当下的流行文化符号,和600号相关的文创产品也处于顶流的位置。对此,精卫中心副院长王振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毫不避讳地谈起自己的认知:“这是一种进步,从对心理疾病的恐惧与排斥到现在接纳和理解,这是一个良性的过程。”王振认为,“600号”目前可以说是一个中性的词汇,这之中除了心理医生做出了大量的科普工作外,市民的认知度、对自身的接纳以及治疗方式上的进步,总体推进了这种良性的变化。在今年上海的疫情中,精卫中心也承担了大量的心理治疗工作,“我们的医生去到了10个方舱点位,为其中的医护人员、患者提供心理方面的调节和治疗。”作为此前上海援鄂心理医疗队队长,王振深知这场疫情对于医护人员,一样有着很大的心理上的冲击,“在武汉时,对于未知的恐惧,很多医护人员都失眠、焦虑。”而经历过这一次上海的疫情,王振和他的同事们也通过各种形式,做好医护工作者的“心理大白”。
从武汉到上海
来自未知和长期的压力
王振在两年前作为上海援鄂心理医疗队队长奔赴武汉,长达40天的时间里,他在病房和医护驻地穿梭,为患者也为医护工作者提供心理干预。经历过武汉和上海的两轮疫情,王振告诉记者,两个地方对于医护人员的考验都是巨大的,武汉是来自于未知的那种恐惧,而上海则经历了跨度时间特别长的心理考验,对于一线的医护工作人员来说,他们太需要专业的心理疏导。
上海市医务工会此前有过一项调查数据统计:接近一半的抗疫医护人员会出现抑郁、焦虑情绪,超过三分之一的医护人员会出现失眠症状,超过三分之二的医护人员会出现心理困扰。日前,疫情下医务人员心理关爱课程便通过线上课程的访视,通过十堂课程邀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领衔讲解,王振也作为专家之一进行了分享。据悉,这次的课程内容包括:医务人员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疫情下也要保持好心情、危机下的应激相关障碍筛查和风险评估、医务人员如何帮助更多的“老年朋友”、家有“神兽”上网课鞭长莫及怎么办、你不可不知的正念与情绪、疫情下你的睡眠还好吗、疫情下如何提升“心理韧性”、医务人员的心理自助技巧。课程内容非常接地气,都是医务人员最有可能遇到的生活和工作上的问题。
王振对记者表示,在医护人员慢慢地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之时,他们的状态是不是能够恢复如初?会不会还遭遇失眠焦虑的情况?这些问题都是他们一直在关注的。王振表示,一般来说当大环境的刺激源消失后,人会慢慢地恢复,焦虑程度也会逐渐降低,但不排除一些医护人员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失眠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专业的医生介入进行心理干预了。
当600号成为段子和符号
这是一种接纳和包容
王振向记者讲述了这样的变化,十年前,王振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几乎不会来询问他关于心理疾病的治疗。而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要来“600号”治疗挂号。“我们的专家号几乎是早上挂出去,马上就会被约满,大家对于自己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关注的,也知道可能自己的心理状态出了问题,需要专业的医生来进行干预。”
而当“600号”的段子越来越多,渐渐演化成一种文化符号时,王振认为,“这正是一种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在接纳心理疾病,同时也在包容有这些问题的人群。”王振强调,这些现象值得研究,“我认为,这种接受度并不是说单单接受我们医院,而更多的是接受这些人群,同时也有更高的直面自己的勇气。”
王振表示,之前很多人对于精神疾病都有着刻板的印象,比如狂躁的表现等等。其实在近些年里,接触到的真实案例中,强迫症、抑郁症、社交障碍的比例才是更高的,这也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时,人们普遍会遇到的心理问题。王振也希望自己和同事们可以通过更好更有效的科普、先进的治疗方式为更多患者提供心理疗愈,“包括这次疫情中,我们精卫中心的一些医护人员,在治疗精神疾病患者的阳性病例时也遇到了特别大的压力。”王振和以往一样,尽心尽力地成为他们的“心理大白”,让“600号”成为他们的心灵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