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红波城市数字化建设劳模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由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上海市领军人才周红波领衔。2016年起,工作室开始为临港综合管廊、新兴产业园和先进制造区提供数字化建造和精细化管理服务。2020年,工作室十余年研发成果“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数字化建设与控制技术及应用”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些成果还在国家会展中心、浦东国际机场一期航站楼等项目上得以广泛运用。谈起这些,他认为始于兴趣,终于责任,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每一个人都会得到生活的馈赠。除了工作,周红波还喜欢音乐。他说,如果把工作室比喻成一首歌,那它应该是由慢板和快板组成,每一位成员都是不可或缺的灵动音符。
慢板:十年积淀,对技术极致追求的背后是责任
工作室共有成员19人,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周翠是工作室秘书,她说加入工作室最大的收获是成长。一方面工作内容的多面性更能促进个人成长。更为重要的是,工作室先后有2位成员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其中1个市级工作室。工作室的“劳模匠心”激励着每一位成员,是传承,也是引领。
(工作室团队在建科集团科创中心项目现场。受访对象供图)
工作室一直以“BIM技术提升城市数字化建设和管理水平”为使命,谈及和数字化的结缘,周红波回忆说真正涉足其中是2008年上海中心大厦项目。这座高度超过600米、总重达80万吨的摩天大楼,要傲然矗立于以冲积泥土为主的黄浦江畔,除了大胆的想象,更需要踏实、谨慎的执行。
众人眼中的上海中心大厦极具建筑美感。在周红波及其团队看来,这是一座不规则建筑,其表面幕墙的20357块玻璃形状都各不相同,如何通过BIM技术将它们放置在合适的位置,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与其他团队一起,工作室经过无数次的模拟和修正,“见证了凌晨4点陆家嘴的灯光”,最终成功实现了由各不相同玻璃板块组成的螺旋式双层幕墙,让科学与美学完美结合,奏出独属建筑的城市交响乐。
如今,每次经过陆家嘴,周红波都会把车速慢下来,仔细感受穿梭在鳞次栉比的超高层建筑间带来的震撼。周红波说技术不仅仅是技术,也是责任的深度表达。
快板:终于责任,在技术迭代的路上步履从未停歇
BIM技术是城市数字化的核心和基础,城市数字化技术的最终目标则是智慧城市。2017年,工作室响应金砖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的数字化建造要求,主动对接国际标准,开展以数据为核心的数字化设计管理、施工管理和竣工交付,4年积累移交项目数据50万余条。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是上海第一个地标性的国际组织办事机构。项目伊始,就面临着主体众多、软件不同、格式多样、信息割裂等困难,困难重重。工作室迎难而上,整合项目需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BIM实施规划,完美实现了数字化交付。
回忆建设的过程,“累并快乐着”是工作室成员们共同的感受。管中窥豹,规划中将BIM需求拆解为策划、准备、管控、交付4部分27项任务,明确责任和节点,成为该项目数字化建造的“行动纲领”。曾莎洁表示,以终为始的数字化交付还在路上,该项目实践为建筑行业的BIM数据交换和数字化验交提供了技术可行性论证。
临港新片区向东是海,周红波和团队约定等新片区完全建成就一起去看海。对于未来,工作室还将继续推进数字孪生为核心的城市数字底座能力建设,创新城市管理数据集成方法研究,打造数据感知与应用的集成能力,以智能化集成应用支持城市智慧精细化发展。
(头图:周红波(右二)在项目现场。受访对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