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模|李听斌:做知难而上的科研攀登者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刘振思 发布时间:2022-12-05 11:41

摘要: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电机事业部设计研究室主任李听斌。

近年来,嫦娥三号、四号、五号及火星探测器相继发射升空,每当看到它们平稳着陆,李听斌悬着的心也随之落地,激动地握紧胜利的拳头。李听斌,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以下简称“21所”)电机事业部设计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中高端微特电机的研制工作。


多年来,李听斌带领团队研发的产品在航天、航空、核电等领域得到成功应用,多项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多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2015年,他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十年磨一剑,攻克核心技术


在众多国家重点型号工程中,都少不了电机的身影。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小引擎,带动相关运动机构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从2008年起,除了主攻航天、航空领域的电机,李听斌带领团队向核电领域的电机进军,承接了第一个核用步进电机项目,运用于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中。该示范工程是新能源开发项目,也是国家重点专项任务。其中,控制棒和吸收球停堆系统等驱动机构创新采用了步进电机驱动技术,这属于新一代核电关键技术之一。


由于当时缺乏核反应堆用电机技术资料,更谈不上应用经验,李听斌曾有过犹豫和迷茫。在单位领导的支持和老劳模、老专家的鼓励下,他与用户进行了多次沟通和交流。最终,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这项“卡脖子”难题,先后把控制棒和吸收球用的两个电机项目都承担下来。没想到,这一干就是10年。


(李听斌)


在研究过程中,李听斌翻阅了大量技术资料,请教了相关专家学者,并与工人师傅深入讨论,先后调研了多家原材料厂家,对多个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经过反复论证,不断优化设计方案。


历时几年,才将工程样机研制成型。样机调试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经过了三次方案失败和改进优化才取得成功,产品可靠性得到明显提升。2015年到2018年,团队陆续交付了所有工程产品。2021年底,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把光和热送到千家万户。


经过这段艰辛而漫长的攻关历程,李听斌的一头青丝染上了白霜。他感慨万千地说,每项科研突破都来之不易,那染上鬓角的白发就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最好的印证。


勇闯万道山,打通创新之路


项目攻关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就像千道河、万重山阻挡着项目顺利推进。李听斌作为团队带头人和项目负责人,带领大家遇水架桥、逢山开路,坚持不懈、永不言败。


2019年底,李听斌团队与某高校共同承接了一个新型永磁电机技术的预研项目。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样机的结构设计、样机制造和试验验证。李听斌介绍道:“我们平时研制的电机通常只有几百克,而这种新型电机重量达50千克。其结构与传统电机大不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研制难度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李听斌(中)和团队测试分析某步进电机的性能参数)


该项目的研制周期只有两年,总体设计方案几经修改和优化,近一年方才定稿,留给团队的时间仅仅一年。“正常情况下,我们加工一个成熟产品需要半年。这意味着,面对这个全新的项目,从产品设计、制造,到试验验证的每个环节都要开启‘倍速模式’。每个人都承受着巨大压力,真希望能一天当几天用。”李听斌补充道。


项目难度大、时间紧,困难也接踵而至。铁芯是电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设计要求,该电机的铁芯需用500多张金属薄片叠压而成,每张薄片直径为20多厘米,厚度仅0.2毫米。铁芯的原料成本高,加工难度大,生产合格率低。原计划研制4台样机,但供应商耗时近半年只做出3个铁芯,也就是只够做3台电机。此时,距成品交付计划只有半年时间,危急的情况却层出不穷。1个铁芯在进行工艺验证时报废,剩下的2台样机如果稍有差池,就无法满足合同要求。面对这样的窘境,团队群策群力,决定背水一战:一台做工艺验证,一台做工艺优化。


“产品设计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几乎每一道重要工序都经历了挫折、失败、改进、成功。”李听斌回忆道。那段日子,他加班加点,紧跟生产一线,紧盯每一道工序,及时处理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为团队成员和加工师傅加油鼓劲。


每当遇到技术难题,李听斌会再三斟酌,权衡利弊,反复问自己到底哪一种技术方案才是最佳选择。“举个例子,如果走A路径,采用传统工艺,生产加工速度较快,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走B路径,一旦失败可能会面临样机报废的风险,倘若成功则能验证新的加工工艺,实现优良的产品性能,积累宝贵的技术经验。”一边是宝贵的研制时间,一边是颠覆性的技术革新,李听斌左右为难。但他不甘墨守成规,决定迎难而上,毅然选择了B路径。


最终,两台样机按时交付,性能指标均达到合同要求,成功通过专家的现场验收。回想起研制过程,李听斌说道,“当时,每每面对那一双双等待抉择的眼睛,似乎有千斤重担压肩头。我就会想起湖南老家的一句话,要霸得起‘蛮’!——就是要敢说、敢做、敢闯,哪怕失败也不轻言放弃的意思。”果断自信的他,顿了顿又说道,“工作这么多年,唯独这个项目经历了太多艰难的抉择,让人欲哭无泪。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不能在关键时候让团队丧失信心。一直是那句——要霸得起‘蛮’,激励着我坚定信心,勇往直前。”正是一次次的坚持,才赢得了一项项突破,最终打通了创新之路。


传好接力棒,打造精英团队


在李听斌看来,无论工程大小,都需要团队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才能完成。李听斌的师傅也是一名劳模,李听斌继承师傅的“传帮带”精神,注重技术传承和发展。尤其是他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进一步推动了步进电机的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技术革新。


(李听斌和劳模工作室成员开会研讨和总结工作)


到目前为止,四十多岁的李听斌,已带了三名徒弟。每当新成员加入,他主动将自己的成熟项目交给徒弟管理,让他们通过实践,快速熟悉科研生产流程,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历练后,再指导徒弟们承接新项目。项目运转过程中,徒弟们唱主角,冲锋在前,李听斌当配角,保障殿后,当徒弟们碰到困难或需要帮助时,他及时给予全力支持。通过这种方式的培养,李听斌可以深入了解每个徒弟的技术水平,帮助他们补齐短板,拓宽技术知识面。徒弟们成长很快,如今都已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得到了领导、同事和用户的肯定,这让李听斌倍感欣慰。


李听斌带领团队充分发扬劳模精神、科学家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勇攀高峰、敢为人先,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推动专业技术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国家培养了我,给予了我成长的舞台。每当看到我们研制的产品在重大工程上得到成功应用,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微薄力量时,我都会感到无比的幸运和自豪。同时,也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这激励着我在科研路上继续攀登,越战越勇。”


(原文刊发于《劳模》杂志2022年第5期)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二十大时光|全国先进工作者王如竹...

2022年新教师入师入会仪式举行...

致敬时代先锋|官景辉:市场监管“...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