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企业看发展|数字孪生平台“全景”掌握工厂信息——劳动报记者走进上海建科集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海雯 发布时间:2023-04-24 16:41

摘要: 上海建科集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上海市100家智能工厂”之一,持续数年智能制造工厂的建设带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头图:智能工厂数字孪生中控室里,车间负责人正在查看设备运行情况。


上海建科集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科院科技公司)是“上海市100家智能工厂”之一,持续数年智能制造工厂的建设带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员工劳动强度显著减轻,生产效能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日前,劳动报记者前往位于金山高新区的该智能工厂,一探究竟。


1名工人可管理

5条生产线31台设备


进入生产车间,只见“粗壮魁梧”的机器人正配合自动化机床加工机械零件。十几公斤的零件在机械臂的抓取下快速运行,“大家伙”干着精细活,让人不免生出“猛张飞绣花”的赞许。在占地5000平方米的车间里,1名工人可以管理5条生产线31台设备。


建科院科技公司智能工厂。


智能车间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在生产的是一款安全防坠器,它是施工升降机上最重要的安全装置,能在限定距离内快速制动坠落的升降机,对保护乘员的生命安全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由建科院科技公司生产的30多万台升降设备广泛应用于全世界各地的升降机、风力发电用微型升降机、擦窗机、港口机械登机电梯。


实现产线自动化、柔性化和智能化的秘诀还在于数字化管理体系。记者从生产车间转至一旁的数字孪生中控室,车间负责人王健健正在紧盯屏幕。


自动生产线上,机械手臂正在加工零件。


在传统工厂,车间主任为了现场督导,需要来来回回地走,因为当时每天步数都达三万左右,王健健就有了“王三万”的雅号。而现在,包括当日生产实施情况、产品合格数量、发货完成率等信息数据,都能通过孪生平台“全景”掌握。


精耕细作

智能转型仍在路上


建科院科技公司是一家智力密集型企业。由上海工匠、公司资深工程师穆铭豪领衔研发的防坠安全器,已有了30多项国家专利。而同时,他也是全球首个安全器智能制造工厂的总设计师,领衔设计了四套专用加工设备和五条自动化生产线。


工作人员正在装配产品。


2019年,建科院科技公司智能工厂一期落成,企业整体从松江搬迁至金山高新区。随后,企业不停歇地推进生产线智能改造,目前已迭代至四期。总经理陈爱华介绍说,“这个时间线几乎与新冠疫情持续时间同步,而新的生产模式直接解决了疫情产生的各种问题。”2022年3月27日晚8时,在获悉次日五点起厂里将实施封控,陈爱华在家中立即远程登录公司的生产交付系统,根据下游客户近期的订货需求、上游的供应能力等信息,安排车辆,紧急转运,按时向客户发货。同时充分利用智能工厂数字化生产管理手段,通过数字孪生管理平台使线上线下办公人员“无缝链接”,解决了封控期间的生产供应问题。由于为客户长期稳定、及时供货,建科院科技公司的营业收入始终稳步上扬。


眼下,装配线的自动化改造正成为公司下一步着手的重要内容。假以时日,最末端的装配线工人不用再身配护腰带,搬挪100斤的成品打包装箱了。目前,研发团队匠心打造的集合物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的智能型建筑机械安全保护控制产品已在测试阶段。未来,智能生产线出厂的产品也将自带“智能”基因,陈爱华透露,“智能安全防坠器能将制动的最后30秒的运行数据都记载下来,类似于飞机上的黑匣子。”


与此同时,历时多年积累下的智能化改造经验,也令建科院科技公司有底气能成为我国中小型企业工厂智能化转型的服务供应商。陈爱华说,实现产品质量稳定的精准控制,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的高效协同,这里面既包括智能制造生产线如何设计,数字化管理系统如何开发,也包括匹配智能工厂的迭代,企业需要引入怎样的人才,已有职工如何“提技升能”,“在这一方面,我们有了不少先行先试的经验,可以为其他企业共享。”


摄 影:展翔
摄 像:展翔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走企业看发展|和机器人打交道的赵...

与时间较量的高科技“泥水匠” ...

工地变赛场!上海建科2023年“...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