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润东,现任上海建科院城市更新所副总工,作为一位从清华园走出的博士工匠,他带领专业团队深耕业务、始终守卫在“工程耐久”技术一线,致力于工程疑难缺陷的“诊治”,尽最大努力提升建筑工程的耐久寿命。
作为受邀的上海工匠代表,高润东说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是一次“震撼心灵的旅程”。“三天内我跑遍了所有展区,仔细观看各种大国重器和手工艺品,全方位感受到了我们伟大国家的科技创新实力和手工艺的魅力。从复杂的机械设备到手工艺品,每一样都充满独特的生命力和创新力。”高润东说,“尤其是与工匠们的交流,让我深切感受到他们的朴实诚恳、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浑身散发出的奋进力量。”
展会期间,高润东也带来了由上海建科研发的便携式智能补灌仪。这是一项针对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套筒灌浆质量检测难题的创新产品。经过反复迭代创新后,高润东和团队成功研发出了可以实现自动补灌且100%保证灌浆饱满的产品,这也是我国首台智能补灌仪,并得到了CECS标准创新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的认可。
“只有沉浸在实际工作中,扎根一线,才能不断激发我们的潜力和创造新的价值。”高润东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了很多。智能补灌仪的发明不仅可以提升工程质量,延长工程寿命,还能为推动装配式建筑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发展作出贡献。”
此次大会期间,上海市总工会举办了主题为“从上海师傅到大国工匠”的上海工匠论坛。聆听大国工匠王曙群、周琦炜等的成长经历和故事,也让高润东感触颇多。“我也是工匠人才培养选树体系的受益者。”高润东说,“市总工会为上海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也为我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以科技创新促进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大平台。”
在市总工会以及上海建科集团工会的支持下,围绕“工程耐久技术研发”的创新和应用,高润东工作室被命名为上海市工匠创新工作室。无论是新建还是既有工程,工作室始终保持注重“工程耐久”主题,对新建工程注重从施工源头上提升耐久性,对既有工程注重基于精准评估提升耐久性,从而不断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精研业务突破、创造品牌价值。
为城市,为未来。高润东说,他和工作室成员将继续“泥水匠心”的那份坚守和执着,发扬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坚定做建筑安全的守卫者,持续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