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渔家郎”到全国技术能手的成长史——记全国劳动模范、中冶宝钢马迹山项目部经理助理李伟伟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恒杨 发布时间:2023-08-02 09:15

摘要: 他用文字累积成最优技术方案,用思维碰撞出累累创新成果,用理想描绘了智慧制造蓝图,用奋斗书写成最美人生篇章。

李伟伟是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宝钢”)马迹山项目部的一名日勤作业长。此前,他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他还是2019年首届中国长三角地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带头人。这一条路,李伟伟走了22年,这里有他的青春、事业和伙伴,在这里,他用文字累积成最优技术方案,用思维碰撞出累累创新成果,用理想描绘了智慧制造蓝图,用奋斗书写成最美人生篇章。


谁又能知道,他原来只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渔家郎。


一个小小的梦想


距离嵊泗县西南约1.5公里的位置,15分钟的车程就能到达李伟伟日常工作的马迹山港。这里大机林立、机器轰鸣、声音嘈杂,但是只要一到这里,李伟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1982年6月11日,李伟伟出生在舟山嵊泗嵊山的一个小渔村里,那是中国最东边的住人岛屿,在这个祖祖辈辈以打渔为生的小岛上,男孩子从出生就默认了长大要成为渔民。但是李伟伟自从在黑白电视上看到穿着制服上下班的工人后,就想着“我要是能当个工人该有多好啊。”爸爸笑着告诉他,当个工人不难,但是当好工人可不简单,必须要有技术!小时候的李伟伟虽然不明白技术是什么意思,但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做个有技术的人。


2000年,宝钢马迹山港在嵊泗成立,年仅18岁的李伟伟经过笔试和面试,从200个报名的人里脱颖而出,进入中冶宝钢马迹山项目部工作,成为浙江舟山嵊泗岛上第一家大型国企的员工。从此,一个地地道道的“渔家郎”便成为家中第一个在国企的“上班族”。同年,他赴上海学习桥式起重机各项操作技能。一年的学习,带回岛上的是厚厚一摞精心整理成册的教案知识与操作经验。


在马迹山港区,李伟伟只要有时间,就会专研业务知识。不足2平方米的操作室,不仅是专业技术能力综合考量的平台,也是他每天俯视卸船机两条平行线轨迹的“一方天地”。日积月累,诸多船期紧张的难题,在他面前都能迎刃而解。他总结提炼出的《抓斗内部钢丝绳弹出安全处理操作法》与《作业中抓斗快速设定法》两项操作法,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卸船机司机的难题。他的创新思维在操作岗位上得到充分展现。2001年,李伟伟被选为操作者代表,在马迹山港开港仪式上完成“第一抓”。此时的李伟伟,俨然已经成为了大家眼中卸船机领域技术最高的人。


人人都能是“发明家”


时间沉淀,在李伟伟带领下,中冶宝钢马迹山项目部一批批骨干逐渐培养起来。2013年10月,以李伟伟命名的技能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制度规范,任务明确,人员分工协作,工作开展务实高效。李伟伟带领团队,以工程创优和技术创新为目标,针对不同项目的施工难题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创新,研究解决技术难题,推动项目顺利实施。


工作室成立后,团队成员就一致决定将员工的需求作为技术创新的第一要务。工作室做的第一个小改进项目,就是员工工器具改进。工作室成员在现场发现,员工在使用橡皮冲水管时,经常弄得浑身湿淋淋,冬天保养冲洗完后冻得发抖。发现这个问题后,工作室成员与员工进行交流,后经反复试验,成功改进了橡皮冲水管水枪,自制了变径式枪头,改造后水压力集中不分散,同时,还在水管枪头安装了阀门,便于单人作业时进行开关操作。这项改进投入使用后效果十分显著,极大方便了现场单人作业,赢得了员工们的一致称赞。随后,清舱盖板工器具改进、张紧部防叠卷装置结构改进、配重部防护栏杆改型等一系列现场改进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在此之前,员工们有一个错误的认知,他们认为创新必须要有很高的学历、聪明的头脑以及巨大的资源,但看到创新工作室成员应用到现场的创新后,才明白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思想的大脑,人人都可以是“发明家”。自此以后,总会有员工向创新工作室反映他们对某些设备一些不成熟的改进和想法。


为了给全体员工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平台,李伟伟面向全体员工,发起了长期推进的“为员工创造安全高效作业环境”活动。活动开展后,员工创新积极性高涨,降本达人、创新能手不断涌现,在2014年至2022年间,共有160余项合理化建议应用到马迹山港生产一线,使得现场的问题点逐一得以解决和改善。而李伟伟带领着团队,更是获得市级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奖项21项,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项,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


智能估料开创智能时代


近些年,在李伟伟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影响下,中冶宝钢马迹山港员工的创新热情高涨、成果频出。长期在港口从事装卸作业的李伟伟和他的团队一直想要改变些什么。智慧制造的浪潮,给了他们“大展拳脚”的舞台。


绿色低碳、智能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方向。传统人工估料不精准不说,还会造成反复驳料,增加重复工作量,作业效率低,这是李伟伟下定决心要解决的问题。想到就去做,一有空余时间,他就会“泡”在料场,他每天凌晨起来跟着料场操作工,操作结束就在作业现场盯防,晚上收工了,他就用笔记本记录着一天的所想、所得。


李伟伟与新入职人员签订师徒带教协议。


最初的方案是用激光雷达扫描技术来实现,通过激光雷达扫描技术来扫描料堆,并建立料堆智能估算系统来进行BIM建模,形成三维图形来分析计算料堆的质量。但这一方案成本太高,实行难度太大。于是,李伟伟带领工作室全员来了一场“头脑风暴”,集思广益,找到突破口。“我们可以用堆取料机取料一个旋回实测多少吨,来推算料堆吨位。”“这不可行,堆取料机取料,边角余料根本取不到,根本无法做到精准测算” ……半个小时,一个个方案,被李伟伟“无情地”地推翻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人脑不行,就用电脑呗!”有员工在底下泄气地咕哝着。


无意中的一句话,让李伟伟眼前一亮:“对,可以试试用人工智能+无人机,用无人机高空影像搜集长、宽、高,电脑计算料堆吨位。”通过无人机加高清摄像头技术,可以实现对料堆扫描,但是实现料堆扫描之后,与料堆质量估算系统进行通信对接又是一个难题。“我们可以利用千寻网服务器来实现通信连接”“千寻网服务基站只在舟山本岛部署,离马迹山港有点远,通信不稳定”“我们可以自建一个小型基站,直接进行北斗通信连接”……在大家的不断完善下,智能估料的研发方案渐渐出炉,并在一年后成为现实。


“智能估料”的实现,实现无人机代替人工进行估料操作,该方法也是散货料港口的首次应用,填补了行业空白。


禁止抓斗与船舱“密接”


解决了精准估料问题后,李伟伟又将眼光对准了卸船机抓斗防撞,马迹山港进行卸船作业的船舶大部分是外轮,操作过程中如有不慎,就会出现抓斗碰擦舱檐口的问题,会造成经济和名誉上的巨大损失。于是又一个智能系统在李伟伟的脑海里孕育着。


针对研发卸船机抓斗防碰撞系统,李伟伟首先想到的是增加防碰撞传感器,传输信息给PLC生成点位,这样来实现点位的控制。但对马迹山港六号卸船机作业位置和抓斗进行实地考察后发现,防碰撞传感器并没有合适安装的位置,根本无法实现对抓斗的防碰撞检测。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李伟伟和他的团队又开始“奇思妙想”,最终决定用激光雷达扫描船舱盖板,传输信息给司机室来实现抓斗的防碰撞方案。但在实际应用中又发现,仅在前大臂安装激光雷达,无法实现抓料全过程扫描,还存在误差判断。经过李伟伟现场反复查看、反复研究,最终把激光雷达安装到了司机室小车上,可实现激光雷达移动扫描,能够完全覆盖了抓斗抓取料全过程,切实避免抓斗与船舱盖板的防碰撞。员工们玩笑说道:“这下放心了,以后抓斗与船舱再也不会‘密接’了”。


“卸船机抓斗与船舱防撞系统”完全不需要依赖其他后台计算,均可在本地实现工作部署,还可以对其他同类型卸船机输出卸船方案。这项技术巩固了中冶宝钢在散货料港口运营服务领域的地位,也为马迹山港从传统散货码头改造升级成为世界一流的智慧绿色枢纽港口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李伟伟与创新工作室成员研讨现场改进方案。


如今,李伟伟除了创新研究,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传帮带”上,坚持把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传承下去,经过多年的孵化培养,团队中有两人获得浙江省“百千万”优秀技能人才,两人获得“舟山市技术操作能手”,两人取得技师技能等级,李伟伟对此很高兴:“‘时代造英雄’,技术工人的时代已经来了。”


责任编辑:陈恒杨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职工故事丨和机器人打交道,他们是...

代表心声丨姜武:提升产业工人技能...

职工故事丨大年初二,他们在第一线...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