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听说了吗?今年新招了一个博士到我们这儿!”2013年10月,这则消息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部传开了,灰头土脸的工程小伙们不敢相信,“怎么可能?博士不去机关来我们这儿打灰?”
就在大家质疑之时,10月的某一天,李业勋扛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到项目部报道了。同济大学岩土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的李业勋是那时候当仁不让的高材生,毕业时面对四处抛来的橄榄枝,他选择入职三航局,坚持到一线,将蓝图梦敲打在每一根石桩上。
模型化为实际
蓝图梦落在工地上
李业勋初到他向往许久的港珠澳大桥项目上,新鲜劲儿还没过,挫折先来了。当时人工岛非通航孔桥临时结构施工,在进行振动锤打桩时遇到了点问题,想着自家有个土木博士生,项目经理主动跑来找李业勋,“桩打不下去除了设备之外,能不能从地质上找到答案”。
“我当时一瞬间语塞了,我的研究方向就是岩土工程,桩打不下去时却没有贴合现场想到地质问题。”至今回忆起那一幕,李业勋还觉得“当时真是糗大了”。随后的一周内,他每天起早贪黑地下海、上船,从设备调试、到沉桩测试无一不落,最终建立了土体动侧摩阻力和桩体平均可打桩深度的计算式,计算结果与施工误差仅为1.96%,终于回答了项目经理问题,也根据这次的经验发表了相关技术论文,逐渐找到了在项目上的定位。
“糗大了”,却也更坚定了李业勋在基层好好干的决心,“还是基层最锻炼人,之前搞了那么多年的科研,看了这么多新技术,怎么把这些科研成果真正转化到施工现场、预想和现实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只有到了现场戴着安全帽一点一点跟进度,才能推进技术,真正成就我曾学习的知识。”
总是在一线的李业勋(右二)
多学科融会贯通
学习型人才的养成
俄罗斯零下30多度的天气里研究怎么打混凝土,每天爬两次30多层楼高的桥塔只为看现场,当这个身上沾满了“泥土味”的博士走遍了三航的大小项目,李业勋也一步步从技术员成长为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二公司副总工,直至局技术中心副主任。
2019年,李业勋任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产业新城整体开发项目总工,不同于过去只需造桥铺路,这个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项目中,不仅有建设规模位列全国同类桥梁第三的钢桁架拱桥,还涉及到污水治理、生态改造等新领域,这些领域对于潜心在各项“硬”工程里的李业勋来说,是陌生的。
“土木工程更像是物理,环境治理像是化学,我不懂化学药剂分子式,但我知道我需要做的就是把污染物沉淀下来,这和岩土工程里原味治理的一些原理是相同的。”定下目标和预期效果,李业勋就开始吸收学习各方知识,并牵头成立了“李业勋博士路桥及环境施工技术创新工作室”,精心打造“路桥施工”和“环境治理”技术团队。“博士经历教会我的不止是知识,更多的是学习的方法。”多学科融会贯通,李业勋会采用各种方法达到目标,这也是近些年来,每当他遇到不同的项目时采用的方法。
成果很显著,通过组建团队开展《清水塘生态修复工程水土污染综合治理》研究,李业勋创建了三航局首个环境污染治理修复工地实验室,建成了株洲市规模最大的标准化污染土处置场,精心打造湖南省污染场地修复示范点。
李业勋(右三)走进实验室,研究化学知识
技术飞人版图扩大
株洲项目进程已过半,当前,清水塘大桥正在进行主拱景观亮化灯具安装、人非顶层装饰装修施工等,不久的未来就将通车,整个项目已焕然一新,但老工业区的开发未到终点。
三航技术中心作为国家发改委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是整个三航局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也是全局重大项目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团队,一旦项目上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难题,最终都会汇集到技术中心,由中心统筹评估派出精兵强将赴项目支援。十年沉淀,李业勋早已是局里出了名的桥梁专家,不少桥梁的疑难杂症都会交给他。
三航人的显著特点就是“项目在哪人在哪”,今年五月来到技术中心后,李业勋跑动的版图更大了。仅仅是上个月,李业勋跑过深圳、常州等地,频繁往返于多地出差,成了当之无愧的“技术飞人”,但只要有时间,惦记着株洲项目的他就要往湖南跑。
十年前义无反顾奔到项目一线,十年后依然坚持在各个项目奔走,李业勋毫不后悔当初的决定,他说:“作为一名普通劳动者,我只是全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已。”